衛教影音肝病資訊

肌肉關節疼痛打一針就好? 治療前你要先這樣做

返回上一層
近幾年「PRP注射治療」、「增生療法」十分熱門,長輩們也常互相交流「有朋友關節退化去打PRP,免開刀、免住院」,聽起來很神奇。究竟什麼是增生療法?增生療法就是PRP嗎?
 
臺大醫院復健部兼任主治醫師、好心肝門診中心特約醫師王薏茜,接受《好健康》雜誌諮詢時指出,增生療法是一種泛稱,民眾熟知的PRP(Platelet-rich plasma)是注射自體血小板血漿到體內,它只是增生療法的其中一種。
 
其實,增生療法是利用人體自行修復的原理。人難免會受傷,此時人體會啟動自我修復的能力,小傷大約3至6週會痊癒,大傷較久,大約需要3至6個月修復期。對於小孩和成人來說,這樣的修復時間或許足夠,但年長者、癌症化療病人、或有憂鬱症、焦慮症的病人,由於新陳代謝較慢,修復速度也慢,有可能在修復期後傷口仍然癒合不完全,變成「停滯狀態」;或運動員不斷在舊傷處又有新傷,傷處一直沒有痊癒、組織強度不足、持續感到不適。
▲老人家常有膝蓋關節疼痛困擾,每個人病因不同,不一定都適合增生治療。
 

增生療法可誘發人體再次修補

「增生療法」就是藉由注射藥物到人體內,再一次誘發人體自我修復的能力。以一個簡單的情境來譬喻,人體受傷就好比發生森林大火,如果火勢沒有自行減緩,而持續延燒,此時要先滅火,「類固醇、消炎藥…等藥物就像滅火器」,把火撲滅後,草皮就會陸續長出來,就像發炎期過了,傷口就會慢慢癒合一樣。但有時火勢已經消滅了,草皮卻還是長不出來、一直荒蕪,此時可以採用增生療法,就像「施肥」,是幫助草皮長出來的一種做法。
 

注射藥物多元

而如同肥料有很多種,增生療法也有許多選擇,例如復健治療,也是一種廣義的增生治療,供給組織各種不同形式的能量,讓組織的代謝提高、修復回到常軌。這種健保給付的治療,由於需要時間,對一些生活步調緊湊的患者而言,會想要尋求更節省時間的療法,例如:注射型的增生療法。
 
可以使用的注射藥物種類非常多,早期有醫師使用酚類、酸類、甘油、臭氧…等物質來進行,但現在多選用較為安全的維生素、各種不同濃度的葡萄糖液、時下火紅的「PRP」、血小板治療、或是幹細胞治療。
 
PRP是指從自己身體抽取出來的「自體血小板血漿」,有各種不同的組合,有的是血小板、有的是血漿加血小板、有的是純血漿、有的是只萃取血漿中的生長因子,有相當多變化,市場價格落差也很大。
 

增生療法如何發揮效果?

葡萄糖液或維生素是原本身體就有的東西,把濃度拉高將之打到受傷處,會對組織造成刺激,等於是製造假的受傷訊號,讓身體再產生一次修復療程,所以一樣也需要3~4週的時間讓身體恢復,而且這段期間還是會有疼痛感(俗稱反痛)。藥物濃度愈高,受傷訊號就愈強,反痛也愈嚴重,所以要看患者是否能夠忍受來決定濃度。
 
注射PRP、血漿、生長因子、血小板、幹細胞這類的物質,協助人體修復的機轉則略為不同。醫學研究發現,血漿裡頭的血小板不只具備止血功能,且會釋放出生長因子協助組織修復,所以注射PRP這類的物質,可以直接供給組織生長因子,幫助癒合。
 
▲增生治療需在超音波導引下注射藥物到患部。

急性期應先消炎

增生療法成為熱門自費項目,但其實並非所有病人都適合,臨床觀察只有約10~30%的肌肉骨骼疼痛患者需要增生注射,2%~10%的患者需要PRP或生長因子治療。
 
此外,有些病患打完後會反應「怎麼沒效?」無論是注射型增生治療,或是PRP,都是屬於局部的治療,能否發揮效果,注射的時間點對不對?有沒有精準地注射在最需要修復的點上?也是影響因素,不是打了就一定有效果。
 
為提高療效,在施行增生治療前,可以藉由X光、核磁共振、超音波…等影像檢查及理學檢查,評估病人是否屬於「慢性期、組織已停止修復」者,才屬於增生治療適用對象;如果還處於發炎期,就開始增生注射或PRP療法,不但可能沒效,有時還像火上加油,讓傷處更痛。另外,在超音波導引下注射,是治療成功與否很重要的一環,可以幫助醫師注射在正確的位置,提高治療效果。
 

靠復健也可增生

若患部處於持續發炎狀態,應該做的是消炎,除口服消炎藥予以消炎,對於胃不好、腎不好的患者,也可以考慮注射局部型類固醇,價格親民、且對內臟安全無負擔,很多人消炎之後,靠著自身的修復能力、休息一陣子就好了。
 
如果傷處無法靠自己修復,健保給付的物理治療,比如微波、磁波、短波、長波長雷射、超音波、電能…等,可以直接穿透組織、供給傷處能量,也可算是廣義的增生療法,如果有時間慢慢復健,可以考慮這類治療。
 
不過王薏茜醫師也曾在全民健康基金會舉辦的健康講座中提醒,復健項目非常多種,醫師通常會針對酸痛的部位做不同的復健項目。就以電療來說,就適合用在「可導電」的組織上,像是神經跟肌肉,但如果是肌腱或關節的疼痛,電療就比較沒有效用。這也是有些患者常常覺得復健沒有效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