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影音肝病資訊

痛!身體這八個部位抽筋怎麼辦? 一張圖告訴你如何舒緩

返回上一層

夏季是抽筋發生的常見季節,發生的時候造成的肌肉不適時在令人難以忍受。前台大醫院復健部兼任主治醫師邱雅寧醫師,接受《好健康》雜誌諮詢時指出,抽筋是單一肌肉或肌肉群的不自主強制收縮,導致肌肉出現僵硬、疼痛現象,正確的名稱應為「肌肉痙攣」。依照維基百科的解釋,抽筋是「抽搐」的俗稱、通稱,是身體肌肉系統常見的收縮現象,發作時,因為身體肌肉狀態由靜止直接轉成激烈運動,會有不舒服的疼痛感。

目前醫界對於引起抽筋的真正原因還不是很清楚,抽筋的發生部位主要以附著在人體軀幹、四肢,負責所有的體育活動的骨骼肌(skeletal muscles)居多。骨骼肌也就是人們所俗稱的肌肉,出現抽筋的主因是骨骼肌疲勞、電解質不平衡。骨骼肌抽筋的位置以小腿後側、大腿後側、大腿前側最常見;其次,腳部、手指、手臂、腹部、肋骨間的小肌肉,也可能會出現抽筋現象。

如果是發生在血管、腸胃等消化器官、膀胱、子宮等器官內壁所構成的平滑肌抽筋,則可能是因為女性生理周期、罹患腸胃炎、心絞痛等引起。

常見的抽筋原因

在復健科門診中,老人家常因為血液循環不良造成的抽筋而求診,年輕族群的抽筋問題大多和運動傷害有關。臨床上常見的抽筋的情況,有以下幾種:

1.運動疲勞
因為長時間的反覆運動、運動過度,肌肉超出負荷,再加上出汗,體內流失大量的體液,形成電解質不平衡的情況,就很容易抽筋。這種情況以進行球類運動時,最為普遍,特別是籃球、排球、網球等需要距離移動、跳躍的球類運動。

另外,運動前暖身不夠,也容易抽筋,特別是在進行游泳運動時。身體姿勢不良,比如說久坐、久站,睡覺時老是保持同一個姿勢,也有可能會出現抽筋。

不管是在運動醫學科或復健科的門診,因為抽筋求診的年輕族群,大多以運動疲勞所造成的運動傷害居多,而運動傷害中如肌肉、肌腱拉傷、斷裂等若在受傷後仍持續運動,就容易引起抽筋。

網路有文章提及,長短腳者,短腳的那一隻腳比較容易抽筋的說法,這可能和長短腳者容易姿勢不良、單側腳運動過度等因素有關。

2.局部血液循環不良。
以老人家、孕婦較常見。

3.溫度變化大。
身體碰到冷空氣、冷水(游泳),身體流汗後又感覺到寒冷等,都有可能會引發抽筋。

4.水分流失,體內電解質不平衡,或是飲食中礦物質(鈣、鎂)短缺。
常見於因為嘔吐、腹瀉而嚴重脫水的病人,以及在炎熱氣候下長時間(連續1小時以上)運動、或工作而中暑、脫水的運動員、工人,稱之「中暑性痙攣」。像一些短跑女性運動者,在跑步時或跑步後,會發生腹肌抽筋的情況。其次,洗三溫暖時,因為流大量的汗液,也容易出現電解質不平衡的情況。

中暑所引起的抽筋,即使已經停止在炎熱環境下工作、運動,在18小時內也有可能會持續,或又再抽筋。

至於肝硬化、肝病末期病人,則因肝臟代謝功能變差,影響到電解質的平衡,甚至出現肝昏迷症狀而產生抽筋。

5.慢性病
比如,中風後所引起的運動障礙;洗腎病人若體液大量流失,或是尿毒症病人,也可能出現抽筋;另外腦性麻痺,營養不良,以及血鈣過低、副甲狀腺功能低下、糖尿病、低蛋白血症等新陳代謝疾病 ,也都會引發肌肉抽筋症狀。

6.情緒緊張、壓力大。
有些人會因為情緒緊張,感覺胃附近周遭的腹部肌肉好像在抽筋一樣,或是雙腳肌肉不自主的抽動。

7.女性生理周期。
主要以腹痛較常見,也有少數女性生理期腹痛會波及到下背及大腿。

8.神經性的問題。
有可能是周邊神經病變,如糖尿病人併發末梢血管神經病變,靜脈曲張。至於中樞神經病變所造成的抽筋,應該算是少見。


如何自我照護
抽筋發生的季節,以夏季較常見,發生的時間,大多在下午或夜晚睡眠時,出現抽筋,不見得要馬上就醫,大多數的情況,只要先自行簡單處理,就可以改善。另外,不同部位抽筋時,也有一些因應方式:

小腿抽筋:在地上坐平,慢慢地將膝蓋貼近地面伸直,腳掌向上屈;或是雙手伸直觸摸到腳趾頭,將腳掌往上拉。如果感覺疼痛加劇,就改坐在椅子上休息。等到停止抽筋,肌肉仍感疼痛,輕輕按摩抽筋的肌肉,直到症狀緩解。

上臂抽筋:手握緊,將手臂、手肘伸直。

大腿前側抽筋:可以蹲下,或彎曲膝蓋,將小腿往後扳,拉一下大腿前側肌肉。

大腿後側抽筋:將腿、膝蓋伸直,輕輕按摩抽筋部位。

手指抽筋:手指用力,然後迅速地張開,再將手指往後壓。

手掌抽筋:將兩手指交合,反轉掌心向外,或是一手握住抽筋的手的四指往後壓。

腹部抽筋:可以躺下墊高腰部,拉直腹部肌肉。

游泳抽筋:在冷水游泳時腳抽筋,千萬不可慌張,可試著用雙臂划水到岸上,萬一無法立即游上岸,可試著水母漂,然後在抽筋部位輕輕按摩。

何時該就醫
在一些情況下,應該要盡快就醫,例如:老人出現抽筋,在活動筋骨並確實做好身體的保暖動作後,如果還是持續抽筋,就應趕緊就醫。

通常抽筋持續的時間從幾秒到幾分鐘,都是可以忍受的範圍,不用過於擔心,但假如持續抽筋超過15分鐘,甚至長達半小時、1小時以上,就應趕緊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