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肝會刊肝病資訊

第63期

出刊日:2013-07-15

返回上一層

預測肝癌風險新指標!B肝表面抗原定量檢測

要知道自己有沒有B肝帶原,必須驗B肝表面抗原(HBsAg),但光知道「有」帶原恐怕還不夠,現在的技術已可進一步檢測出表面抗原的「量」有多少,對於低B肝病毒量的帶原者而言,可預測病情發展,是極有意義的指標。

諮詢/高嘉宏(臺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所長、臺大醫院內科部及醫學研究部主治醫師)

撰文/黃倩茹、黃靜宜

最新研究發現,B型肝炎表面抗原濃度高低,可成為判斷低病毒量B肝患者日後發生肝癌風險的重要指標,再加上B型肝炎病毒量的檢驗,兩者可說是「黃金雙指標」,更能有效掌握B肝病情,並可評估長效型干擾素用藥療效。

B肝是台灣慢性肝病主因 

B型肝炎是台灣最重要的慢性肝病主因,台灣約有近300萬人為B肝帶原者。根據統計,約有30%至40%的B肝帶原者會演變為慢性B型肝炎,一般從B型肝炎帶原者,到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乃至死亡,大約需要30到50年的時間,因此若能在B型肝炎階段進行良好的追蹤檢查與治療,便能有效減低肝癌發生率。

目前追蹤B肝罹癌風險,主要是以B肝病毒量作為判斷依據之一,如病毒量越高,日後的肝癌風險性也越高。但最新研究發現,「B肝表面抗原定量檢測」也能掌握疾病進程,醫師可參照這兩個數據,為B肝病患設計適合的疾病處置與療程規劃。

表面抗原:診斷B肝最敏感標記 

表面抗原指的是B肝病毒外殼中的一種蛋白質,血中表面抗原檢查呈陽性且持續6個月以上,表示是B型肝炎的帶原者。表面抗原的檢測是診斷是否感染B肝最敏感的標記,一般在捐血時,也是以表面抗原來檢測捐血者是否為B肝帶原者。

B肝表面抗原量很多,可分成兩種形態,一種存在完整的病毒顆粒外套上;另一種會產生一種亞病毒的顆粒,在血清中就可看到,電子顯微鏡下可見呈現球形或長條型,這是單純的表面抗原,裡面沒有病毒的DNA存在。

只要能偵測到表面抗原,就表示有B肝病毒感染。若表面抗原在半年內消失,可能只是急性的B型肝炎;若持續半年以上,就不太會消失,每年會消失的比率只有0.6%到2.6%。年紀愈輕就感染,表面抗原消失的機率愈低。

至於這0.6%到2.6%的人為什麼會消失?目前還不清楚,只知道跟宿主的免疫反應有關。可能是免疫反應比較強,把病毒清掉了。至於什麼樣的免疫力可以把病毒清除掉?倘若知道就可研發特定藥物,但可惜目前並不完全清楚,仍待積極研究。

定量檢測可預測干擾素治療成效

過去在檢測B肝病毒表面抗原時,只能做定「性」檢測,也就是檢查有或沒有,但目前在臨床上已有試劑,能同時進行有無表面抗原及表面抗原濃度多寡的檢測,也就是進行定「量」檢測。

做定量檢測有何好處?首先,對於正在使用長效性干擾素來治療B肝的e抗原陽性病人來說,用藥後3個月,表面抗原的量若可減少到兩萬IU/mL以下,代表有療效;若表面抗原仍在兩萬IU/mL以上,表示不太有效,可能要換藥或結束療程。

至於使用口服藥的族群,約20%的病人使用口服藥後,表面抗原的量也會明顯減少,但大部分的口服藥對表面抗原的影響還沒那麼大,原因為何?目前還在進行研究中。

表面抗原量 可預測罹癌風險高低

此一檢測適合所有B型肝炎帶原者,尤其是B肝病毒量屬於低病毒量(小於2000 IU/mL)者。一般認為病毒量低的族群屬於不活動的帶原者,罹患肝癌的風險較低,但近幾年大規模研究顯示,進一步檢測B肝表面抗原量,還可以再作細分。研究發現,本身是B肝低病毒量(小於2000 IU/mL)者,如果表面抗原量超過1000 IU/mL,經過15年的追蹤,得到肝癌的風險比起表面抗原量小於1000 IU/mL的族群增加5至13倍。

若表面抗原量小於1000 IU/mL、病毒量也小於2000 IU/mL,則判定B肝患者可能處於真正的不活動階段,未來可能建議患者定期追蹤時間可稍微延長。也就是說,醫師可以依據表面抗原量和病毒量多寡,評估患者的疾病進展風險,並建議適合的追蹤時間。

此外,若屬於B肝不活動帶原者,檢測發現表面抗原量小於100或10 IU/mL,每年則有7%的機會可看到表面抗原的消失,即自發性的痊癒,脫離帶原者的行列。

表面抗原定量檢測仍未普遍 期待更多研究佐證

所以表面抗原定量檢測,可預測病人是否會有疾病的進展及會不會往好的方向去走,並評估使用干擾素的治療成效。但對於接受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族群的成效評估還有待研究。

建議 B肝帶原者每年可做一次B肝表面抗原定量檢測,以了解量的變化,但若量本來就很低的(如小於100或10 IU/mL),之後的量也可能會繼續減少,針對這樣的族群就可不用持續追蹤表面抗原量了。但由於B肝表面抗原定量檢測,目前尚未列入標準治療中的必要參考指標,也非每個醫院或實驗室都可以提供這項檢測,因此期待更多的研究成果,以提供未來B肝病人診治參考的重要依據。

--------------------------------------------

〔Q&A〕

Q:慢性B型肝炎會痊癒嗎?怎麼判斷B肝已經痊癒了?

A:B型肝炎的治療目標是將B型肝炎病毒從人體內徹底清除,達到以下狀況,才算痊癒:

一、抽血檢驗GOT、GPT值降至正常範圍。

二、抽血檢驗B型肝炎病毒量(HBV DNA)變成陰性

三、抽血檢驗B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消失

四、抽血檢驗B型肝炎表面抗體(anti-HBs)變成陽性

五、肝臟病理切片上肝發炎的現象消失

不過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藥物或療法可以同時達成上述目標,但慢性B型肝炎還是可以透過藥物加以控制。

Q:B型肝炎治療成功後,是不是就不會長肝癌?

A:不是。B型肝炎治療成功後,病人成為不活動帶原者,能減低肝癌發生率,但仍非零風險。因為目前的干擾素與抗病毒藥物並無法使人體中B型肝炎病毒徹底清除,可能還是有潛伏的病毒,因此,B型肝炎患者在治療成功後,仍有可能罹患肝癌,因此需持續追蹤檢查。

Q:曾感染B肝病毒而自然產生B肝抗體的人,是不是就不會長肝癌?

A:不一定。曾感染B肝產生抗體者,未來因為B肝而罹患肝癌的風險的確較低,但少數一至兩成者還可以在他們體內看到B肝病毒的DNA,因病毒會嵌入染色體內,或是當初肝臟發炎過有損傷,仍有產生肝癌的風險。此外,肝癌發生的成因很多,除B肝外還有C肝、黃麴毒素、脂肪肝等,所以不能保證不會罹患肝癌。總之,沒有B肝或C肝病毒感染,罹患肝癌的機率的確非常低,但是臨床上少數個案仍有機會產生肝癌。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