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肝會刊肝病資訊

第63期

出刊日:2013-07-15

返回上一層

【透視肝臟】為何肝臟專門排毒,自己也會中毒?

諮詢/徐士哲(臺大醫院雲林分院肝膽醫學中心主任)

撰稿/江敏

肝臟就像是人體的大型化工廠,服用的藥物,90%以上都會經由肝臟代謝;俗稱的「排毒」或「解毒」即是指肝臟將藥物去除藥理活性,進而排出體外。有時肝臟反而能將原本沒有活性的前驅藥物,轉化成具有活性的有效藥物,才能被人體有效利用,達到治療效果,這稱為肝臟的藥物活化功能。

肝臟解毒能力演化而來

人類起源可追溯到數百萬年前,而文獻記載藥物使用有數千年的歷史。肝臟並非天生就具有代謝藥物的功能,而是逐漸演化而成的。

原始人在叢林中採集或狩獵,攝食自然界的動植物;吃進身體的醣類、脂肪、蛋白質、礦物質等種種營養素,以及人體代謝活動後產生各種化學物質,都需要肝臟的處理。但同時動植物體內亦含有生物鹼或荷爾蒙等異種物質(xenobiotics),覓食時難免吃下肚;若身體不能處理這些外來毒素,輕則致病,重則喪命。能夠將毒素處理並代謝排出的體質,甚至具備將異種物質轉化以助益健康的能力,比較有機會在物競天擇的過程中存活下來。

人類是萬物之靈,和自然環境及疾病的搏鬥過程中,逐漸懂得分辨自然萬物中哪些具有毒性,或者有治療疾病的功效。在反覆嘗試錯誤的過程中累積經驗,這些經驗透過文字代代相傳,開始了藥物的發明與使用。

近代科技進步,科學家能夠從生物及礦物提煉出具有藥效的物質,分析其化學結構,進而合成製造。而在新藥研發的過程中,也常就這些原已存在自然界中的化學物質其結構進行修改,試圖發展出新的藥效及特性。合成出的新藥,其化學結構也多與肝臟可代謝之結構相近。肝臟因而能辨識代謝這些新藥。

藥物劑型不同肝臟代謝程度不一

藥物有口服、注射、外用、吸入等不同劑型,但以口服劑型受到肝臟代謝影響較大。口服藥品進入消化道後,透過胃部及腸道吸收,經門靜脈血流送入肝臟,由肝細胞處理。藥物進入肝細胞後,即得面對「酵素系統」這個最大的關卡。酵素與藥物作用後,藥物結構多半會發生改變而成為失去藥效,這在藥學上稱為「首渡效應」(first-pass effect)。肝臟會改變這些藥物的結構,使它們具有親水性,再經過腎臟隨著尿液排出體外;或是接上特殊的功能基以溶於膽汁,從膽管進入腸道,與糞便一起排出。這就是肝臟代謝藥物的過程。

能夠通過「首渡效應」而未經肝臟酵素代謝的藥物,才能順利送往心臟,進入體循環,再到達需要作用的地方。某些藥物則正好相反,必須經過肝臟的酵素系統處理後,才能被活化,成為有效成分,再經過血液循環傳送出去。腎臟、肺臟、以及腸道細胞對藥物也可以進行類似的代謝,但絕大多數的藥物還是由肝臟進行代謝。

靜脈注射藥品身體可用率高

由靜脈注射至體內的藥品,路徑與口服藥不同。藥物會先經體循環的血流到達心臟,再從心臟經過動脈系統,直接送達目標器官或組織、發揮作用,只有部分的藥物會進入肝臟被代謝排出,所以靜脈注射藥物的「身體可用率」高過口服藥,因為不經過腸胃道吸收過程,通常藥效發揮的時間也比較迅速。

局部用藥(或稱外用藥)則多半在表皮組織吸收,雖然也會有部分進到體循環,但濃度不會太高,進入體循環後,也會進入肝臟被代謝。吸入用藥與局部用藥類似,例如氣喘病患使用支氣管擴張劑,藥劑會馬上從支氣管內皮細胞、平滑肌吸收,開始作用,一部分也會從肺部血管吸收,從肝臟代謝。

正因為肝臟代謝的過程,會影響藥物的「身體可用率」,藥物劑型便因使用目的,而在設計上有所不同。希望能快速達到效果的藥物,如急救用藥,就多屬靜脈注射劑型;但注射給藥需經過訓練或由醫療專業人員操作,較不方便。若是治療輕症或慢性疾病,考量用藥便利性,多為口服或外用劑型。

藥物也可能傷肝

雖然肝臟能代謝藥物,但也可能受到藥物的「毒害」。藥物造成肝損傷的方式有數種機轉。一種是藥物與肝細胞內蛋白質結合,影響細胞運作造成肝細胞壞死。某些藥物可能會破壞肝細胞內的胞器,使得乳酸堆積,影響三酸甘油酯的代謝。某些藥物誘發免疫系統攻擊肝細胞。有的藥品會影響膽管細胞的作用,使得膽汁淤積無法排出而出現黃疸。

在藥物研發過程中,會在動物試驗及人體試驗階段,評估是否對於人體產生不良反應;副作用風險較高的藥物,於研發過程中多遭淘汰無法上市,除非其療效遠優於其他替代療法。例如治療肺結核的第一線藥物共有四種,其中有三種具有肝毒性;但因其療效優於第二線藥物,且結核病若未妥善治療可能四處傳染並致人於死,所以仍優先使用第一線藥物。用藥前醫師應妥為告知病患藥物可能之副作用,評估治療所產生效益及潛在風險,在療程中監測有無副作用發生。雖然有些藥物確實具有肝毒性,但只要經過醫師審慎評估後開立,病患亦無須過度恐慌。

肝功能不好 需小心藥效過強

而本就患有慢性肝病,或因為其他疾病或衰老等各種因素,導致肝功能較差的民眾,在服用藥品時應該多加留意。由於肝臟代謝功能不良,服用的藥物被代謝掉的速度較慢,進入身體的有效成分濃度會變高,相對來說,藥效就變強了;有效成分濃度變高的同時,造成副作用的風險也因而增高,傷害到其他器官。所以肝硬化或肝臟機能衰退的病人,可能服用了鎮定安眠藥物後會昏睡不醒,一睡兩、三天。

有些民眾對於藥品仍有「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錯誤概念;有許多成藥、中草藥或包裝成健康食品的藥品,民眾無須經由醫療院所即可取得。但藥品由化學物質組成,絕非食品補品,不可輕忽其毒性。藥品最好皆透過醫師開方取得;自行用藥前,應注意成分標示與仿單上的副作用警示,並請教醫師、藥師等專業人員使用的正確方式,才能避免誤用藥物,損及健康。

--------------------------------------------

〔Q & A〕

Q:聽說大多數藥物都會傷肝?能不吃藥就不要吃?

A:大部分的藥物在研發過程中,都會評估其影響肝臟功能的程度。用藥是為了治病,權衡用藥風險及治療效益才決定使用,所以該如何用藥才能將傷害降到最低,還是要請醫生評估。

Q:外用藥比口服藥不易傷肝嗎?

A:是。因為外用藥主要作用於局部,能進入肝臟的藥量及濃度低於口服藥,所以相對來說比較不易傷肝。然而外用藥品若毫無限制使用,仍會累積過多劑量於體內,導致副作用。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