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肝會刊肝病資訊

第60期

出刊日:2012-10-15

返回上一層

五大觀念 正確認識健檢 

民眾花錢去做健檢,事後卻發現健檢沒有查出罹患某些疾病的爭議偶而發生,這裡面除了少數有誤判的情形之外,多數癥結點還是在於醫病之間對於健康檢查的目的、檢查方法的極限及檢查結果的了解不夠清楚,造成誤會。
 
諮詢╱吳明賢(臺大醫院醫學系教授、內科部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健康管理中心主任)
撰稿╱黃靜宜 
 
40歲的何先生偶而接到衛生所寄來的健康檢查通知單,在兒子敦促下前往接受檢查,雖然是社區型免費健康檢查,但項目很多,包括抽血檢查、尿液、糞便、胸部X光、量血壓等多項,報告寄來顯示他胎兒蛋白偏高,到醫院進一步檢查,發現竟罹患了肝癌。但幸運的是,因為發現得早,還可以治療,何先生頻呼是健康檢查救了他一命…
 
健康檢查有助於早期發現疾病,早日治療,定期接受健康檢查可以為自己的健康把關。不過,健檢的項目繁多,健檢結果的解讀也極為專業,在決定接受健檢前,還是要對健檢有正確的理解,才不致於與期待有所落差。
 

觀念一:各項檢查均有極限

 
以腹部超音波發現有膽息肉為例,超音波已經是膽息肉最佳的檢查利器,但有時還是難以分辨膽囊內病兆是腫瘤性還是非腫瘤性。即使採用其他影像學檢查,如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也不一定會更清楚更準確。在未經開刀取出膽囊做病理學檢查下,任何醫師都無法百分之百保證呈現在影像學檢查上的影像,其性質為何。
 
此外,像腹部超音波可以看肝、膽、胰、脾、腎這5個器官的疾病,但是超音波遇到胃腸道內空氣時,會造成影像模糊不清或無法穿透,因此對於發現容易被遮蔽的胰臟疾病,如:早期胰臟癌,還是有其侷限。
 
又如,胸部X光片要檢查出肺癌,腫瘤大小通常要1公分以上,小於1公分的腫瘤,做胸部X光不見得能夠發現。此外,腫瘤位置如果在心臟正後方或肋骨下方,也可能被擋住而難以發現。
 
民眾必須理解,受到工具的限制,檢查有偽陰性(檢查出沒病,其實有病),也有偽陽性(檢查出有病,其實沒病)。像是抽血檢驗癌症腫瘤標記的方式,對於非特定對象而言,腫瘤標記的正確性甚至不到50%,還必須搭配其他檢查,才能獲得較為正確的資訊。
 
又如以免疫法檢查糞便潛血做為大腸癌篩檢的方法,其敏感度視腫瘤期別不同而從61%至91%,也不是百分之百,亦即檢查結果為陰性,不能保證就沒有大腸息肉或早期癌症,故有時必需再配合大腸鏡檢查,準確率才會更高。如果因為做過一次糞便潛血檢查顯示正常,就以為自己沒有大腸癌,甚至到了症狀出現都還不以為意,就會延誤治療時機了。
 
 

觀念二:健康檢查ok,不代表一切正常

 
健檢的目的,在於利用一些高敏感度的檢查找出潛藏、還沒有症狀的重大疾病。健康檢查有很多不同的項目,檢查結果都正常,代表你做的這些項目正常,卻不代表身體都沒問題。
 
健檢嚴格來說應該叫做「疾病篩檢」,像是藉由量血壓發現有高血壓,驗血發現有高血脂、用超音波發現肝癌、用大腸鏡發現腸癌等。沒有檢查的項目,自然難以發現該種疾病。又或者檢查的當下疾病的表徵太輕微或病兆太微小,也可能檢查不出。
 
而且,各項檢查的意義又不一定如同字面所想,像是「肝功能」(AST、ALT)檢查正常,是指肝臟沒有發炎,卻不能代表肝臟沒有B肝、C肝、肝硬化或癌症等其他問題。對於檢查項目所代表的意義,需與受檢的醫院或醫師確認,勿自行解讀。
 

觀念三:選擇最符合自己需求的檢查項目

 
有人去醫院做了號稱全套的健康檢查,沒有異常,但半年後卻發現罹患甲狀腺癌,難以接受。仔細檢視這所謂的全套健檢,並不含「甲狀腺超音波」,當然沒法發現甲狀腺癌。
 
所以,要健檢前,最好先了解自己的需求,並且了解各項檢查所能篩檢出的疾病範圍。
 
例如,有沒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是不是要特別著重心血管疾病的檢查?若有此需求,除了一般的抽血檢查了解是否有高血脂、高血糖外,還可以考慮加做256切心臟電腦斷層。有抽菸或肺癌家族史,可考慮胸部X光或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檢查,後者有機會可找出小於一公分的早期肺癌。
 
然而,民眾不一定清楚每一項檢查資訊,所以目前多數醫療院所也都有套裝檢查可供選擇。以臺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推出的套裝檢查為例,對於第一次想要做自費健檢,且無特殊想法及需求者,有「標準健檢套餐」,這裡面的項目除抽血外,還包括X光檢查、腸胃內視鏡及腹部超音波、各科照會等,大約可找到百分之八、九十的「常見疾病」。想深入了解心血管健康,就再加上256切心臟電腦斷層檢查;擔心癌症,還有納入MRI影像檢查的精緻防癌套餐,或是乾脆選擇「菁英健檢」,防癌跟心血管檢查都做。
 

觀念四:價格不等於價值、最貴的不等於最好。

 
若只是要知道有沒有高血壓或糖尿病,抽血、量個血壓就能得知,做高階影像檢查不會比抽血更清楚。想知道有沒有大腸癌,做昂貴的正子攝影檢查,不如去做大腸鏡,準確率更高之外,價格可能差10幾倍。又如,子宮頸癌應該是靠子宮頸抹片來篩檢,不是靠超音波也不是其他高階影像檢查。
 
更高階的健檢,其目的大多是在發現心血管疾病與癌症。但是否每個人都做高階健檢就是最好的?也不一定。一個20、30歲的年輕人,又沒有特殊疾病的家族史,選擇一般健檢或許就足夠。但對於50歲以上,又有高血壓等三高問題,意味著心血管及癌症風險高,就可以考慮多一點項目。
 
 
觀念五:沒有一種儀器可以檢查出全身所有的疾病
 
全身各器官都可能有癌症,但可惜的是沒有一種檢查可以一次把全身掃描過一遍,然後告訴你哪裡生了癌症。即使是正子攝影檢查,碰到某些癌症也可能「沒輒」,如泌尿道癌症、早期肝癌、分化良好的甲狀腺癌或肺腺癌等。另外,有一半以上的早期腸胃道癌症,也沒法在正子攝影裡顯影。健康檢查之所以有那麼多項目,就是希望藉由多種篩檢工具合併使用,來儘可能找出潛藏的疾病,所以民眾不要迷信單一工具。
 
儘管健康檢查不是萬能的,但卻是民眾為自己健康把關的第一步,還是有很大的意義及價值。透過健檢,可以找出一些平常不易注意到的輕微病變,在其演變成更嚴重的病灶前,先藉由生活習慣的改善或治療,找回自己的健康,而健康正是不管多少財富也買不到的珍貴禮物。
 
[Q&A]
Q:聽說電腦斷層和核磁共振檢查是比較高階的儀器,是不是應該自費加做這兩項檢查才比較容易發現疾病?
A:這牽涉到檢查者想達到的目的。若要看是否有冠狀動脈心臟病,可做256切電腦斷層,若想知道是否有肺癌,可做低劑量的胸部電腦斷層。要看腦血管、骨頭肌肉的問題,則適合用核磁共振檢查。
 
Q:一般健康檢查不容易發現早期癌症,所以沒必要做?
A:如果是衛生署提供的免費成人健檢,因檢查項目有限,確實不容易發現早期癌症。不過,免費成人健檢是最基本的檢查,可以得知有無三高疾病及肥胖、肝、腎功能等,這些項目也跟許多疾病息息相關,仍有其檢查價值。
 
Q:幾歲以上應該做健康檢查?多久做一次呢?
A:衛生署國健局的免費成人健檢針對的是40歲以上民眾,不妨以40歲為基準點,因為中年後開始容易罹患慢性疾病。但有特定疾病家族史者,就不限於中年才開始做檢查。至於多久做一次?也要看每個人的情況。若第一次健檢有發現某些問題,需依照醫師建議的時間定期追蹤檢查。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