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肝會刊肝病資訊

第60期

出刊日:2012-10-15

返回上一層

「怕痛」不再是藉口  談無痛內視鏡檢查

很多人都有腸胃不適的毛病,但聽到醫師建議做個胃鏡或腸鏡檢查,往往會苦著臉,拜託醫師能不做就不做。現在有了無痛內視鏡檢查,想逃避可沒藉口了! 
 
諮詢/李宜家(臺大醫院內科部暨健康管理中心主治醫師)
撰文/陳佳佳
 
50歲的吳先生最近感覺排便老是排不乾淨,又有輕微便血症狀,掙扎了好久終於去看胃腸科,醫師建議他做個大腸鏡檢查,但光想到要把長度逾1公尺的檢查器械伸進體內,就讓他嚇得退避三捨。在醫師建議下,他決定採用無痛內視鏡,事後他驚訝的發現,原來做檢查沒有想像的那麼痛苦。
 
傳統的內視鏡檢查,對不少人而言都是難受的經驗,「吞」過胃鏡的人,都很難忘記管子「戳」進喉嚨時,那種作嘔想吐的感覺。好不容易胃鏡過了喉嚨的「關卡」,下一關到胃部,又覺得有異物感,加上器械管路於行進間的摩擦,做完檢查會覺得喉嚨「卡卡」,非常不舒服。至於大腸鏡檢查,則讓受檢者有時會覺得肚子痛、脹,並且肛門口有想解便的感覺。
 

無痛內視鏡檢查日趨普遍

 
近年來國人健康意識提高,要瞭解胃腸功能,免不了需做胃腸鏡,但因為怕痛而拒絕檢查的人數始終居高不下,也因此,無痛腸胃鏡檢查的問世,廣受歡迎,不管是台灣或美國等地,都發現採用無痛內視鏡檢查的比例上升了,民眾不必再強忍著檢查過程可能伴隨的疼痛不適,更不用因為害怕檢查而延誤診斷、治療時機。以臺大醫院為例,健檢民眾約有80%都選用無痛內視鏡,若是門診因腸胃道症狀就醫者,則約有30%做無痛胃鏡,50%做無痛腸鏡。
 
內視鏡檢查廣泛適用於許多疾病,胃鏡可以檢查包括下咽癌、食道癌、胃發炎、胃食道逆流、胃癌、十二指腸潰瘍等疾病;至於腸鏡則可以診斷包括大腸息肉、大腸癌、大腸發炎、大腸憩室等。
 

無痛的秘密:麻醉

 
內視鏡之所以能達到無痛的境界,不是器械改良了,而是藉由麻醉,讓受檢者的痛覺消失。內視鏡的麻醉方式,是經由靜脈注射進行全身麻醉,使用的兩類藥物主要是安眠藥物及嗎啡類的止痛藥,這種麻醉方式又稱為「朦朧麻醉」,受檢者會處於半夢半醒的狀態之下。這樣的麻醉跟手術開刀的麻醉有所差別,開刀時屬於較為深度的麻醉,無痛內視鏡的麻醉則不需要插管、受檢者仍可以自主呼吸,也不需要施打肌肉鬆弛劑。
 
雖然麻醉讓受檢者像是處於睡夢中,但此時醫師在一旁輕聲呼喚,受檢者還是聽得見,會張開眼睛、並可以簡單回答醫師的問題,也還有一點點痛覺,但因為經過麻醉,所以疼痛感大為降低,不會因檢查而不舒服。有趣的是,因麻醉多少會影響記憶力,因此患者清醒後,多半對檢查過程沒有印象。
 

醫師技巧熟練很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傳統內視鏡檢查中,受檢者神智清醒,需與醫師密切配合,包括深呼吸、不亂動等,醫師也可視受檢者的不舒服反應,適時調整檢查的步調以及器械管路的行進,有時還需要請病患改變姿勢。但處在麻醉情境下,醫病之間的互動減少了,受檢者也不會叫痛,好處是醫師可全神專注於檢查,可能可以縮短檢查的時間,但相對來說,醫師的操作手法要更為謹慎,不能因為患者痛覺降低而粗暴硬推,手法仍要溫柔輕巧,特別是腸鏡,若硬推器械進入,可能產生大腸穿孔,不可不慎。也因此,無痛內視鏡很注重醫師熟練的技巧,不適合由初學醫師進行。
 
無痛內視鏡比起傳統內視鏡,僅多了一道麻醉的程序,因此只要檢查前仔細評估、醫師技巧熟練、以及全程對受檢者嚴密監測生理徵象,發生大腸穿孔、出血、吸入性肺炎等併發症的風險大致相當,不因麻醉與否而有所差異。民眾也不必過度擔心併發症,臨床上發現,發生的機率很低,例如以吸入性肺炎來說,台大醫院健檢中心已進行過八萬人次的檢查,發生率不到萬分之一。
 
但做完無痛內視鏡後,因為麻醉藥物未完全消退,有些人會感到頭暈、失憶、昏昏欲睡等,因此檢查當天最好避免自行開車,也不要做重大決策、或是從事精細工作,以免出錯,甚至影響安全。
 

檢查前應謹慎評估

 
無痛腸胃鏡進行前,首先需由醫護人員進行評估,瞭解受檢者是否服用特殊藥物。像是若正在服用抗血小板的阿斯匹靈、保栓通等、以及抗凝血的可邁丁錠等藥物,不僅代表受檢者可能有心血管疾病,若檢查前未適時停藥,因體內凝血功能不佳,可能因為切片等過程導致出血不止。
 
另外檢查前也會使用腸胃藥,使腸道蠕動變慢,便於檢查進行,但如補斯可胖(Buscopan),這種藥物會導致受檢者眼壓上升、小便困難,因此也要注意受檢者是否有青光眼、或是攝護腺肥大等病史,本身就已有眼壓高、排尿困難,更要小心藥物加重症狀。
 
還有,詢問受檢者過去的重要病史,也是重要的參考資料,包括是否有心臟病、裝置人工瓣膜、人工血管等,以及是否有肺氣腫、氣喘、過敏等病史,患者也需事前填寫麻醉同意書。
 

麻醉可能的風險

 
檢查前受檢者需空腹至少4到6小時,連水都不能喝,否則可能會因為麻醉引發嘔吐,或不自主的胃液倒流,導致吸入性肺炎。經過評估身體條件可進行檢查後,在嚴密監控心跳、血氧、血壓等生理狀況下,進行費時約10到20分鐘的檢查,檢查完畢後,受檢者會到恢復室休息約20到30分鐘,直到恢復清醒。
 
極少數的受檢者可能會因為麻醉發生併發症,像是已有或潛在性心臟血管系統疾病的患者,檢查中或麻醉後,可能發生突發性急性心肌梗塞、腦中風等疾病。此外,極少數特異體質的人,麻醉可能引起惡性發燒、或是藥物過敏造成突發反應等,難以事前預期,因此不管是檢查前、檢查中、檢查後到恢復室,醫護人員都要密切注意受檢者的體溫、血壓、心跳速率、呼吸速率等生命徵象是否穩定,以防受檢者突然發生副作用或併發症。
 

部分族群不適合麻醉

 
由於麻醉過程中會抑制呼吸,讓呼吸變得較淺,因此有慢性阻塞性肺病、睡眠呼吸中止症、呼吸狀況不佳,以及因下咽部因動過手術而呼吸道結構較窄的人,都不建議麻醉。另外,由於麻醉藥物需經肝臟代謝出體外,肝、腎、肺等器官功能不佳者,以及中風、胃出血等患者都需要麻醉科醫師進行評估。
 
此外,年紀較大、超過80歲以上者;心臟不穩定、評估有發生心肌梗塞、心絞痛等風險者麻醉需要特別審慎的評估。
 
不過,若受檢者曾置放血管支架,但平日控制三高得宜,心臟狀況良好,仍可以進行檢查。但如果三不五時有胸痛、絞痛等症狀,若僅是單純健檢,可能會建議暫時避免,先將心臟問題解決,但若已有腸胃道症狀,懷疑有重大疾病,為求及早診斷、治療,經評估利弊之後可能會在密切監控下進行檢查。
 

腸胃道檢查發展日新月異

 
腸胃功能檢查工具的發展可說日新月異,最早是採用X光攝影,但不僅可能看不清楚,X光也帶來輻射劑量的問題,而且檢查過程不能同時進行切除息肉等治療,也不能採樣。後來有內視鏡的問世,世人終於能深入人體管腔內一探究竟。至於近來新穎的膠囊內視鏡,主要用於小腸疾病的檢查,較不適用於胃、大腸,同樣也有不能切片、不能治療的缺點。
 
雖然目前還無法以其他檢查工具取代內視鏡,但胃腸鏡也有新的改良,除了麻醉的輔助,像是將胃鏡的管徑縮小、變細,更便於「入口」、「吞嚥」。另外也可以改由經鼻孔進入,通往胃部,減輕從口中進入的恐懼以及經過舌後跟可能引發的嘔吐感。腸鏡則仰賴於醫師的操作技術,熟練的技巧能顯著減低患者的不適、以及發生大腸穿孔的風險。近年來醫療水準進步,仰仗技巧,標榜「免麻醉」的無痛內視鏡正逐漸盛行,這也可以減少麻醉所帶來的經濟負擔及麻醉的風險。
 
由於檢查的利器愈來愈多,建議民眾可適時使用無痛內視鏡檢查,在無痛狀態下找出正確病因,及早診治,才能保障腸胃道的健康。
 
 
 
〔Q&A〕
Q:做無痛內視鏡檢查,是不是要進開刀房?
A:無痛內視鏡的檢查過程中,並不像手術、開刀,講求在無菌的環境下進行,因此不需要於開刀房才能進行。但有些醫院會因為開刀房中藥物、器具等設備較完備,選而擇於開刀房進行,萬一受檢者發生緊急狀況,方便醫護人員進行急救措施。
 
Q:無痛內視鏡檢查有健保給付嗎?
A:目前無痛內視鏡的麻醉並無健保給付,受檢者需自費,在臺大醫院如果一次做胃、及腸的檢查,麻醉約需4500元,各家醫院收費略有差異,檢查前可先問清楚收費情形。
 
Q:無痛內視鏡檢查,真的不痛嗎?
A:檢查前的麻醉,有助於減輕檢查過程中的痛覺,許多患者就像處在半夢半醒之間,在檢查中幾乎沒有感覺,檢查完也不會記得過程發生了什麼事,大大減低過去對胃腸鏡器械深入口腔、肛門的恐懼感,以及不愉快的記憶。但有些人做完胃鏡,清醒後還是會有輕微的喉嚨卡卡及作嘔感,有些人做完大腸鏡,清醒後還是會有腹脹的感覺。
 
Q:無痛內視鏡檢查聽說還可以對話,會說出心中的秘密,像催眠一樣,是真的嗎?
A:進行無痛內視鏡檢查時,受檢者因為被麻醉,大部分時間都在睡覺,有時基於醫療上需要,醫師會跟受檢者稍微對話,詢問「會不會疼痛」、「有沒有痰」等,但受檢者幾乎都是以簡單的「是」、「否」等字眼應答,跟催眠完全不一樣,醫師不可能、也不會去「套出」受檢者心中的秘密,就算受檢者偶而說話,也難以判定其真偽。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