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肝會刊肝病資訊

第83期

出刊日:2018-07-15

返回上一層

不只有脂肪肝, 還有脂肪胰!

做腹部超音波檢查,報告上如果有「胰臟脂肪浸潤」等字樣,
代表你可能有「脂肪胰」了!
脂肪胰會怎樣?需要治療嗎?
 
諮詢╱王治元(臺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內科副教授)
撰稿╱張雅雯
 
阿偉去醫院做健康檢查,兩週後收到報告,上面註明他有中度的脂肪肝,同時還有「胰臟脂肪浸潤」,醫師建議他必須控制體重來改善脂肪肝,他好奇那麼胰臟脂肪該怎麼處理?這代表胰臟壞了嗎?會不會變成胰臟癌?
 
許多人都聽過脂肪肝,但是對於脂肪胰(fatty pancreas)較為陌生。事實上醫界對於脂肪肝的研究已進行了約40年,所以了解較為透徹,但是脂肪胰的研究是近10年才開始,最近3、4年相關論文才開始大量增加,代表這個問題愈來愈被重視。
 
 

異位脂肪會堆積在肝臟與胰臟

 
脂肪胰與脂肪肝形成的原因類似。人體攝取過多熱量時,會將多餘的脂肪儲藏起來;若堆積在臟器等非正常脂肪堆積處,稱為異位脂肪(ectopic fat)。肝臟是內臟器官中相對大的「倉庫」,所以異位脂肪往往先堆積在肝臟,也會以同樣的型態堆積在胰臟,導致胰臟受到脂肪浸潤。
 
過去較常聽到脂肪肝、卻鮮少聽到脂肪胰,主因是肝臟比較容易被檢查到。胰臟的位置在後腹腔,腹部超音波不容易看到,即使看得到,也很難看到完整的面,所以一直被忽略。
 
不過隨著超音波儀器的進步,脂肪胰愈來愈有機會被看到。目前醫界仍是以定性方式來判斷有或無,也就是若胰臟的亮度和脂肪肝的亮度相似,據此判定是脂肪胰,但目前還沒有辦法比照脂肪肝訂出輕、中、重度。
 

脂肪胰在健檢人口盛行率約16%

 
臺大醫院曾進行一項研究,以橫向年度蒐集方式檢視9095名健檢資料,發現約1600多人的報告上有脂肪胰,比例約16%。
 
香港在2012年也曾經做過脂肪胰盛行率的研究,徵求了600多名志願者,檢查儀器是用磁振造影(MRI),採用標準是胰臟若有10.4%有脂肪浸潤,即為脂肪胰,得到的比例也差不多16%。不過不論是臺大的健檢數據或是香港的研究,醫界認為這樣的數據是低估的,因為接受健檢者或是志願受試者,通常比較年輕,因此脂肪胰在一般人真正的盛行率,推估可能跟脂肪肝類似,約30%。
 

脂肪胰可能為代謝症候群警訊

 
胰臟有脂肪浸潤究竟會怎樣?綜合目前已知的研究來看,它與脂肪肝類似,也是一個健康的警訊指標,代表背後可能潛藏其他疾病或未來有較高的特定疾病風險。研究發現,有脂肪胰者往往也是代謝症候群的好發族群,每增加一個符合代謝症候群的因子,有脂肪胰的機會就愈高。
 
且脂肪胰形成後,可能導致胰島素敏感度有問題、阻抗性變高,胰島素分泌開始受到影響,長期下來就會影響血糖,因此脂肪胰也可說是代謝症候群更早期的表現。
 
儲存在肝臟或胰臟的異位脂肪,是以三酸甘油酯型態存在,臨床上發現脂肪胰患者幾乎都有脂肪肝,但脂肪肝患者大概僅6成有脂肪胰。
 
代謝症候群的定義包括5項組成因子:
下列5項組成因子,符合3項以上即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而有代謝症候群,代表有極高的心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風險。
01 腹部肥胖:
男性的腰圍≧90cm(35.5吋)、
女性腰圍≧80cm(31.5吋)。
02 血壓偏高:
收縮壓≧130mmHg或舒張壓≧85mmHg,
或是正在服用高血壓治療藥物。
03 空腹血糖偏高:
空腹血糖值≧100mg/dL,
或是正在服用治療糖尿病藥物。
04 空腹三酸甘油酯偏高:
三酸甘油酯≧150mg/dL,
或是正在服用降三酸甘油酯藥物。
05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
男性﹤40mg/dL、女性﹤50mg/dL。
 

脂肪胰恐損胰島素功能

引起糖尿病

 
脂肪胰和糖尿病的關係也有強烈相關,若以糖尿病(糖化血色素6.5%以上與空腹血糖值>160 mg/dL)這個族群做對照,研究發現50%的脂肪胰患者有糖尿病;反過來看,已經確診為糖尿病的患者,高達60~70%有脂肪胰。
 
香港研究發現,當脂肪浸潤於胰臟時,會傷害胰島細胞使胰島素敏感度變差,導致胰島素分泌減少。肥胖也會增加胰島素抗性,會使胰島素分泌功能變差,當身體無法應付較高的胰島素需求量,就容易進展到糖尿病。
 
因此,若有脂肪胰,代表具有未來潛在糖尿病風險,即使現在血糖沒有異常,但隨著胰臟脂肪堆積愈多、胰島素敏感度逐漸變差,加上老化這個促進因素,到了一個年紀後,就可能影響血糖而變成糖尿病。
 
有脂肪胰該怎麼辦?
◎應進一步了解有無糖尿病家族史?若有,未來罹患糖尿病風險較高,建議定期檢查、保持良好生活飲食習慣。
◎檢視自己是否已有代謝症候群,若有,應控制相關指標。
◎檢視自己是否為肥胖一族,若肥胖應減重。
 

國外利用糖尿病藥物來改善脂肪肝及脂肪胰

 
日本北海道大學2016年在一本糖尿病重要雜誌上,發表5年的觀察型研究,他們追蹤健檢發現有脂肪胰的病患其5年的血糖變化,發現脂肪胰和糖尿病相關,但不是獨立的風險因子,而是共伴因子。
 
其實糖尿病的共伴因子很多,包括脂肪肝,所以上述研究開啟一個方向,就是治療較嚴重的脂肪肝也就等於處理脂肪胰,因此國外已經開始利用糖尿病部分用藥的機轉來治療脂肪肝(同時改善脂肪胰),不過台灣目前還沒有這樣做。
 
國外大致有三種嘗試:一種是針對脂肪肝患者使用雙胍類藥物或胰島素增敏劑,目的是把內臟脂肪轉移到皮下去,當內臟脂肪清除後,以肝臟來說如同「出清庫存」,進而間接也改善胰臟脂肪堆積問題。
 
第二種是對病態性肥胖患者進行減重手術,手術後不只體重很快減輕,血糖、血脂、血壓都會改善,其胰臟脂肪也會在2週內就被導流出去。此外,研究發現這類患者手術後的腸道會大量分泌GLP-1,可降低胃排空的速度、抑制食慾並使血糖上升速度減緩,因此若要治療脂肪肝或脂肪胰,在不透過手術的情形下,預期使用GLP-1類藥物也同樣有改善的效果。
 
第三種是基於異位脂肪是來自三酸甘油酯的堆積,三酸甘油酯又是從糖類來的,所以有一種從尿中排出葡萄糖的藥物SGLT2可降低三酸甘油酯,或許有機會能改善脂肪肝或脂肪胰,甚至心臟的脂肪。
 

脂肪肝相關基因與脂肪胰不同

 
脂肪胰和脂肪肝有些部份雖然高度相關,但也有很多地方不同。香港的研究發現,與脂肪肝相關的基因,與脂肪胰並無相關,兩者不是同一批基因。
 
台灣的研究也發現,脂肪肝的形成和後天的生活型態有很強的關聯性,比如運動、飲食、抽菸、生活習慣等,但脂肪胰和生活型態的關聯性卻不大,代表脂肪胰背後應該有非常強的遺傳因素,但與脂肪胰相關的基因仍待研究。
 
此外,會造成三酸甘油酯的糖類來源包括果糖、蔗糖與玉米糖漿,因此攝取較多含糖飲料者,勢必體內就會堆積較多三酸甘油酯,可是根據日本的研究,如果戒除糖飲,有助於改善脂肪肝,但對於脂肪胰改善幅度卻有限。
 
那麼該如何面對脂肪胰的問題?若能一開始就減少三酸甘油酯的堆積,就可避免脂肪胰的發生。已經有脂肪胰者,目前並未建議單就脂肪胰進行治療,而是建議患者檢視自己有無其他健康問題,進而加以改善。即使血糖還沒有異常,也暗示了可能是糖尿病「候選人」,尤其若本身有糖尿病的家族史,更必須正視脂肪胰這個早期徵象,及早開始追蹤血糖、血脂、血壓等指標,藉由良好的生活及飲食習慣避免罹病,若真的罹病也能提早發現、治療。
 
 
疑惑解除補給站
 
Q脂肪胰也會造成胰臟發炎甚至胰臟癌嗎?
A目前無證據顯示有關。脂肪胰和胰臟發炎不同,脂肪胰影響的是胰臟的內分泌功能,胰臟發炎則是胰臟的外分泌功能出問題。此外,日本在2012、2014年發表的研究,認為目前的證據顯示脂肪胰和胰臟癌的關聯性沒有那麼強。如同脂肪肝也是透過長時間觀察才得知與肝硬化及肝癌有關係,脂肪胰與胰臟癌是否有關聯,還有待時間觀察。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