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影音肝病資訊

化療身心苦 降低副作用成新趨

返回上一層
許多人都知道新生兒會有黃疸症狀,「生理性黃疸」大多數在出生後兩週內會自行消退;但是有些寶寶的黃疸卻持續超過2週以上,甚至在滿月時都還很明顯,雖可能是喝母乳引起,但千萬要小心是否有合併其他疾病的可能。
 
臺大兒童醫院兒童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邱郁淳,曾接受《好心肝》會刊諮詢時表示,黃疸的成因和人體「膽紅素」的代謝有關。當紅血球衰老崩解時,血紅素會逐步分解為胺基酸、鐵質和膽紅素,其中的膽紅素經肝臟處理後,藉由膽汁進入腸道,並隨糞便排出體外。而由於新生兒的紅血球壽命較短、代謝速度較快,以及肝臟機能尚未成熟,無法及時代謝膽紅素,加上其腸道的再吸收功能較好,導致部分膽紅素還沒被排出,就又被「回收」,因此血中膽紅素濃度增加,進而形成黃疸。
 
黃疸持續超過2週以上未退,且有肉眼可視的明顯黃疸症狀,如眼白黃、皮膚黃(嚴重者甚至連手腳掌面都呈黃色)等,臨床上將之定義為「延長性黃疸(prolonged jaundice)」,需考慮病理性原因而導致黃疸不退。
 
延長性黃疸又稱為高膽紅素血症,可分為「非結合型」和「結合型」,前者成因包括母乳性、脫水、溶血、感染、代謝等,後者則屬膽汁滯留症,如膽道閉鎖、新生兒肝炎……等多種肝膽系統疾病所致,兩者的治療及預後不同,也必須經由抽血檢查才能辨別。
 
嬰幼兒早期出現的黃疸多半屬於「生理性黃疸」,也就是在出生後3天左右,膽紅素數值開始爬高、出生後5天達到最高峰,並在出生約7天後開始下降,這類型黃疸通常只需要觀察,除非數值高到一定程度才須照光治療。而少部分數值過高,有「核黃疸」症狀者,則需以換血處理,以免遺留神經學後遺症(如膽紅素跑到腦組織而影響智力、聽力等)。

近年來常見寶寶產後在月子中心或由他人照護,家長未親自觀察或無法回答寶寶大便顏色的情況,或是家中裝潢採用黃光,導致未能及時發現新生兒的膚色或糞便顏色異常。因此,建議家有新生兒的民眾們,千萬不要忽略「嬰兒大便卡」及「延長性黃疸血液篩檢」的重要性,一定要記得時時比對,多一些警覺,才能避免延誤最佳矯正時機,留下一輩子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