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影音肝病資訊

拉不停!可能發炎性腸道疾病作祟

返回上一層
十幾二十歲的年輕人,經常腹瀉跑廁所,拉稀便甚至血便,反覆發作都未改善,這可能不是一般的腸胃炎,而需要進一步診斷是否為發炎性腸道疾病!
 
好心肝門診中心肝膽腸胃科特聘教授、臺大醫院內科部胃腸肝膽科兼任主治醫師翁昭旼,在接受《好心肝》會刊諮詢時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是潰瘍性大腸炎及克隆氏症,這兩種會造成慢性腸道發炎疾病的總稱。近年來有增加趨勢。以臺大醫院來說,過去新增案例都是個位數,但近10年來新增案例變十位數,顯示發炎性腸道疾病快速成長。
 
發炎性腸道疾病剛發病時,單從症狀來看,很容易跟一般的急性腸道感染或機能性腸胃障礙及大腸癌混淆,所以需要進一步做鑑別診斷。診斷的原則以臨床表現、配合內視鏡檢查及切片做病理化驗、醫學影像檢查等為依據,並排除掉是感染(例如結核、阿米巴原蟲、細菌感染)或其他原因(如缺血性和放射線治療引起)造成的腸炎。
 
發炎性腸道疾病主要症狀是持續腹痛及長時間慢性腹瀉,包括大便次數增加、大便質變稀、軟或水瀉,有些會伴隨腹痛,血便、黏液便;有些伴有發燒、白血球增加、疲倦等症狀,症狀和感染性腸炎類似,所以通常至少需要有半年以上的觀察、檢驗,才能確定診斷。
 
潰瘍性大腸炎和克隆氏症近幾年的診斷率已有很大的進步,過去針對小腸發炎的病灶必須手術切片,現在可利用單氣囊或雙氣囊的小腸內視鏡或膠囊內視鏡,做直接或間接的病灶觀察。
 
不過醫界也推論,發炎性腸道疾病好發於歐美,過去亞洲人很少見,隨著飲食西化的改變(主要是高脂、高糖飲食),日本克隆氏症最先快速增加,韓國病例增多的時間稍晚,台灣則是最近十幾年增加趨勢較明顯,這和飲食西化的年代有關,有流行時間性,醫學界認為,這與亞洲國家飲食在2、30年間發生重大改變有其相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