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影音肝病資訊

小心致命!臺大醫師告訴我們闌尾炎不能拖|好心肝·好健康

返回上一層
闌尾,是從盲腸延伸出來的一小段組織,早期大眾習慣將「闌尾炎」稱為盲腸炎,但實際上「闌尾」與「盲腸」是不同的部位;而盲腸發炎多半是憩室發炎引起,與闌尾炎是不同的狀況。
 
闌尾炎通常是與盲腸交接的出口阻塞引起。阻塞的原因通常是因闌尾的淋巴組織非常興盛,這些淋巴組織若因局部的細菌變化而腫脹,就會造成闌尾出口狹窄、阻塞,進而發炎。
 
根據統計,全世界約有6~7%的人都經歷過闌尾炎,甚至每個人一輩子可能都經歷過一次程度不同的闌尾發炎,不過大部分的闌尾發炎症狀輕微,所以病人在感覺上可能像一般的腸胃炎,可能接受保守治療,休息、停止飲食,使用輕微的抗生素,闌尾發炎的情形就會得到改善。但是也有部分的闌尾炎患者病情較為嚴重,例如闌尾破裂、造成休克,都有可能。
 
雖然闌尾炎最容易發生在十幾歲到二十幾歲的年輕人身上,但各個年齡層都有可能發生。中高年齡層的闌尾炎通常較為嚴重,就醫時常已經有闌尾破裂的狀況。
 
闌尾炎剛開始發生時,病人通常會在肚臍附近感覺肚子悶、痛,或是脹氣的疼痛,一旦闌尾整個腫脹起來,影響到闌尾附近的組織,例如腹膜、腸子、肌肉等部位,疼痛就會轉移到「右下腹」,位置約是從肚臍到右下骨盆突出的骨頭、這條連線的中間,形成典型的「右下腹痛」。
 
初期的闌尾炎與一般腸胃炎的悶脹感有時不容易分辨。判斷是否為闌尾炎,還有小訣竅就是詢問病人近日是否有「便秘」現象。因為一般腸胃炎病人可能會有上吐下瀉、拉肚子症狀,而闌尾炎會影響附近腸子蠕動,造成便秘;若是右下腹痛卻沒有便秘,就要注意症狀是否來自其他腹腔器官而不是典型的闌尾炎。
 
此外,闌尾炎嚴重的時候,病人可能會發燒,或是在抽血檢驗中看到白血球升高。因此,「有無發燒」、「有無腸胃症狀(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白血球數值」和「疼痛是否典型」等4大項目,是醫師診斷闌尾炎的標準,依照這4個評分標準,診斷率可達75%。在台灣,尤其在急診處,只要醫師合理懷疑,還會安排電腦斷層掃描檢查,診斷準確率可提升到95%。
 
不過有些病人,例如孩童、孕婦、腎功能不佳、年長者,因為一些狀況不適合做斷層掃描,加上症狀已經非常典型時,這時候醫師就會考慮直接開刀進去腹腔,探查闌尾的情況。
 
一旦診斷為闌尾炎,手術治療仍被視為一個治本的方法,不過不一定都需要開刀。
 
目前醫院用抗生素治療闌尾炎,成人約有8成的成功率,小孩更高達9成,因為通常小孩一有症狀會比較早送醫,成功率較高。不過闌尾炎可能反覆發作,在首次急性發作以抗生素治療後,一年內再發作的機率是14%,5年內是50%,復發機率不低,所以還是有蠻多病人會選擇手術治療。
 
不過,免疫力比較差的人,例如學齡前孩童、年紀大、洗腎、慢性腎病、慢性肝病者,比較不建議只用抗生素,因為抗生素是將身體的細菌消滅後,再靠身體自有的免疫力恢復,以度過病程;免疫力較差者,在抗生素幫助下可以暫時抑制發炎,但電腦斷層檢查常發現這些人在闌尾附近已經產生局部膿包,只是暫時沒發作,最終仍需開刀清除化膿。
 
雖然開刀比較一勞永逸,但也有不適合開刀的情況,例如有些人闌尾炎發作時,身體狀況很差、血壓有異常變化或其他臟器問題,此時開刀會對身體造成太大影響,就會建議先採取抗生素治療。
 
如果闌尾發炎部位已經嚴重到產生囊腫(假性腫瘤),此時進去開刀容易出血或傷及附近腸子,會建議先安排經皮穿刺術將膿引流出來,日後再安排開刀。
 
至於孕婦若發生闌尾炎,國際上建議在第二孕期的孕婦可接受手術治療,因為胎兒相對不大,對手術的影響不高,且胎兒的神經系統已有初步發育,對麻醉藥物的風險相對低,但是在台灣,孕婦一旦罹患闌尾炎,普遍還是傾向接受抗生素治療。
 
因為每個病人情況不同,究竟適合接受抗生素或手術治療,仍要聽從醫師的專業評估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