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肝會刊肝病資訊

第86期

出刊日:2019-04-15

返回上一層

血液腫瘤科5問 陳耀昌教授 專業解答

陳耀昌 教授

好心肝門診中心血液腫瘤科特聘教授
臺大醫學院名譽教授
學經歷:臺灣大學醫學系畢業、美國芝加哥Rush大學血液學研究。現任台灣細胞醫療協會理事長。曾任亞太骨髓移植學會理事長、國家衛生研究院幹細胞研究中心主任。1983年完成台灣首例骨髓移植。
專長:血液疾病、幹細胞研究。
 
Q:
父親兩年前因血癌過世,我可能是高危險群嗎?有可能透過健檢及早發現嗎?
A:
血癌的成因,是病人在生活中因環境、化學物質、輻射,而產生造血幹細胞的後天性基因突變,成為DNA不正常之惡性細胞,不屬於遺傳性之基因缺陷(例如地中海型貧血),因此,家族中有人罹患血癌,並不意味你是高危險群。
 
唯一例外的是若有家族性成人T細胞白血球病毒(HTLV-I)之感染,這是由病毒感染所引發的白血病,但這種病毒的致癌可能性也極低,大約只有2%左右,且通常發生在40歲以後。以台灣一年每10萬人約5例血癌的比例來看,一年因病毒感染的血癌總數不超過3例,相當罕見。
 
至於血癌的高危險族群,常見為年齡較長者,也就是說,年紀越大,骨髓或染色體就越容易產生突變;此外,若長期持續性的接觸電磁波、高壓電、化學物質如輻射、苯等也可能造成造血幹細胞的突變,而導致血癌的發生,但這通常都能用外在方式做好保護,不必過於擔心。
 
一般來說,急性血癌通常來勢洶洶,病情又快又急,無法提早預防。但慢性血癌卻能透過健檢發現,雖症狀並不明顯,卻有轉成急性的可能,不能輕忽,需及早確診、儘早治療,以獲得有效控制。
 
Q:
捐骨髓需要什麼條件?會不會有危險性?
A:
目前之造血幹細胞移植,已很少做骨髓捐贈,大都改採周邊血液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方式。
 
捐贈「周邊血液幹細胞」之步驟,是以白血球的生長因子(G-CSF)將骨髓內的造血幹細胞驅使到周邊血液,只要透過白血球之分離術,約3至4小時,就可達到造血幹細胞的收集,有如捐血一樣,方式簡單,不必麻醉或開刀,危險性也低。通常除非年齡過大、造血幹細胞數量明顯不足不建議捐贈外,只要生理條件適合,都可捐贈。
Q: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只能等待骨髓移植嗎?
A:
過去慢性骨髓性白血病一定要透過造血幹細胞移植手術才能治癒,但自西元2001年標靶藥物問世後,已如慢性疾病般,只要按時服藥就可有效控制。如今台灣已有口服藥物(如glivec基利克)或其他類似藥物可以使用,只有極少數的使用效果不佳的病患仍須做造血幹細胞移植,但比例不超過3%。

Q:
媳婦懷孕了,想為寶寶存臍帶血,須注意什麼問題嗎?
A:
最早儲存臍帶血的本意,是因找不到合適的異體造血幹細胞,而以臍帶血來替代,原用意為治療血液疾病。如今廠商所宣傳之用途常放大成為再生醫學之應用。不過,從實際上來看,以臍帶血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以治療白血病或其他血液疾病的使用機率,可能只有1/2000至1/200,000。至於再生醫療之運用,目前其實仍處於臨床試驗階段。
 
目前臨床找到能勉強使用的適應症為兒童腦性麻痺病患,不過,從實證醫學來看,效果仍非百分之百。因此建議,若要儲存臍帶血造血幹細胞,也該捐贈到公庫,供需要者配對使用,而非置於「寶寶臍帶血銀行」(私庫)。
 
Q:
有些人為了回春,到其他國家施打幹細胞 ,真的有效果嗎?
A:
幹細胞種類很多,包括胚胎幹細胞、間質幹細胞、iPS幹細胞、造血幹細胞等,每個功能都不盡相同,因此首先要確認是哪一種的幹細胞。但迄今似乎仍無法以科學方法嚴謹證明,幹細胞之注射能達到回春或有防止老化的效果,且美國FDA也未通過任何幹細胞產品的上市。
 
在台灣,衛福部去年放寬間質幹細胞之臨床運用,但也僅限自體間質幹細胞,不包括異體間質幹細胞,更不包括胚胎幹細胞的施行。開放的範圍僅限於自體周邊血幹細胞移植、自體免疫細胞治療、自體脂肪幹細胞移植、自體纖維母細胞移植、自體間質幹細胞移植、自體軟骨細胞移植術等六大類。 (整理/鍾碧芳)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