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肝會刊肝病資訊

第75期

出刊日:2016-07-15

返回上一層

嚴防腸病毒71型襲擊幼兒!

依流行病學統計,每隔3至4年腸病毒71型總會出現大流行;家有幼兒的家長如何因應?
 
諮詢∕張鑾英(臺大醫院小兒部感染科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小兒科教授)
撰稿∕鍾碧芳
 
腸病毒已經開始發威,全台因腸病毒門診、急診就診人次及全國小學停班數字均不斷在上升之中,這讓父母擔心,自家寶貝是否會是下個病例?
 

腸病毒71型易引發重症

腸病毒是一群病毒的統稱,其中包括小兒麻痺病毒、克沙奇病毒、伊科病毒及腸病毒68至71型等,共約有67型,隨著分子生物科技的進步,至今被發現的種類仍在持續增加之中。而其中最令人擔心且最易導致嚴重併發症的,就是腸病毒71型。
 
從歷年來的觀察發現,腸病毒71型曾在1998、 2001、2005、2008、2012年發生大流行,當時引發不少幼童感染重症,去年雖有零星案例,但仍不多見,因此有專家學者推估,今年腸病毒71型恐怕會有大流行的可能。
 
只是,為什麼傳染周期會這般固定?原來,腸病毒主要威脅對象為6歲以下幼童,以2012年大流行來看,當時已有許多孩童被感染,也就有了抵抗力與免疫力,但這3、4年間,陸續又有新生兒出生,當可感染宿主累積到了一定程度的數量時,病毒又會開始肆虐,進而爆發大流行。
 

傳染力強 症狀出現前一天就會傳染

很多人誤以為「腸病毒」指的是病毒本身會引起腸胃症狀,其實不然,主要是因為這些病毒的主要複製場所是在腸道之中,而有此命名。
 
腸病毒的傳染力很強,可以經由口沫傳染及糞口傳染兩大途徑向外擴散,而且在初感染的急性期,也能從接觸病患皮膚上的水泡及分泌物而受到感染。
 
病毒的潛伏期約為接觸後的2天到10天左右,通常在症狀出現的前一天就已經具備傳染力,並以發病一周內的傳染力最強。而且,病毒在口鼻分泌物中仍然可持續存活一至兩周,這也是醫界一直強調,病人在急性期需飛沫隔離的最主要原因。至於在腸道中的病毒,能存活得更久,長達8至12周,也就是說,只要腸胃道的病毒依然存在,即使病人本身已經沒有任何症狀,仍可能因為衛生習慣不佳而不慎傳染給他人。
 
腸病毒最容易侵犯年齡小的孩子,而成人則因多數已接觸過腸病毒,體內可能已有此次流行型別的抗體或其他型別之交互保護抗體,所以即使受到感染,症狀也可能不明顯,卻仍然有傳染力,防不勝防。
 

手足口病、皰疹性咽峽炎是典型症狀

一旦感染腸病毒,因年齡與體質的差異,症狀嚴重度也不一樣。有些人在感染後可能只會出現類似普通感冒的輕微症狀甚至是毫無症狀,通常典型症狀為手足口病及皰疹性咽峽炎。
 
手足口病的特徵為身體會出現小水泡,主要分布在口腔黏膜、軟顎及舌頭位置,四肢則以手掌、腳掌、膝蓋、手肘、手指及腳趾較常出現;而皰疹性咽峽炎多會發生喉嚨痛吞不下口水、咽峽部出現小水泡或潰瘍等現象,且兩者皆可能出現發燒情形。臨床發現,感染腸病毒71型,發燒比例與高燒度數及發燒時間,有時會比其他型腸病毒還嚴重,但並非絕對。醫師通常透過病人的接觸史及症狀來判斷是否感染腸病毒,若要真正辨識病毒是哪一型,必須靠實驗室病毒培養再做分型鑑定,費時較長,約一至兩周。市面上雖有簡易快篩劑,但準確率並非百分百,只能當做參考。因腸病毒無特效藥,僅能給予症狀治療,所以一般情況下不一定須分辨哪一型腸病毒,除非出現重症症狀,才會進一步分析腸病毒類型。
 

發現重症徵兆 盡快送醫

腸病毒最令人擔心的是引發重症,包括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心肌炎、類小兒麻痺症候群等重症,這表示病毒已經侵犯大腦中樞神經、心臟或全身,不僅可能會讓病情迅速惡化、來不及救治,即使挽回生命也可能造成終身的後遺症。所以,自感染腸病毒出現症狀後2至7天內要特別小心,若病童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躍型抽搐(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時,務必及早送到大醫院進行診治。
 
根據病程發展不同階段,治療重點也不同:第一階段手口足症,會特別留意病人是否有重症的前驅症狀,若有重症的前驅症狀需立即返回醫院評估治療;第二階段病毒已侵犯腦脊髓,會根據病情是否達到標準,給予免疫球蛋白治療;第三階段通常已影響心肺功能,這時病人多半已進入加護病房,必須使用強心劑與呼吸器維持生命跡象;第四階段則是過了最嚴重的時期,進入恢復期,這時需進入復健階段,延緩或降低後遺症的發生。
 
腸病毒的型別相當多,感染過某一型腸病毒後,也只對該型病毒具免疫力,且目前除了小兒麻痺病毒外,尚無疫苗可預防。但腸病毒71型疫苗目前正在做臨床試驗中。
 

含氯漂白水可殺死腸病毒

要預防腸病毒必須勤洗手。腸病毒屬於沒有外套膜的病毒株,一般清潔劑或酒精雖然無法完全殺死腸病毒,但透過勤洗手,可將手上的病毒「洗掉」。此外,在流行期間應避免到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若家人不幸感染,更要隔離至少一周,只要遠離病毒,嚴重度就會少一點。
 
腸病毒對環境很有耐受性,又耐酸,若要消毒居家環境,必須使用含氯的漂白水,才能使其失去活性。此外,腸病毒雖能在室溫中存活數天,卻怕高溫的環境,因此,可將食物器皿加熱消毒處理,或將內衣褲浸泡於攝氏50度以上熱水,皆能有效減少腸病毒傳播。
 
◎含氯漂白水之使用方法(使用時請穿戴防水手套並注意安全):
  1. 一般環境消毒,建議使用500ppm濃度之漂白水。
  2. 針對病童分泌物或排洩物污染之物品或表面,建議使用1000ppm之漂白水。
  3. 以泡製500ppm含氯漂白水為例:
a.取巿售家庭用漂白水(濃度一般在5到6%)5湯匙(一般喝湯用的湯匙,約15至20cc)。
b.加入10公升的自來水中(大寶特瓶每瓶容量1,250cc,8瓶即等於10公升),攪拌均勻即可。
 
◎環境消毒重點:
  1. 不需要大規模噴藥消毒。
  2. 只需對於常接觸物體表面(門把、課桌椅、餐桌、樓梯扶把)、玩具、遊樂設施、寢具及書本做重點性消毒。
  3. 清洗完畢的物體可移至戶外,接受陽光照射。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Q&A/疑惑解除補給站

Q:腸病毒有疫苗可以預防嗎?
A:國內目前已有腸病毒71型病毒的疫苗正在進行第二期的臨床試驗,順利的話,預計2、3年後孩童就有疫苗可以施打。
 
Q:腸病毒引起的發燒,需要吃退燒藥嗎?
A:不一定需要。感染腸病毒,病童可能發燒約38度左右,但也可能燒到超過40度,若真的很不舒服,可依醫師指示服用退燒藥,但如果第3天仍持續發燒,且合併有嗜睡、活動力不佳、肌躍型抽搐、脫水等狀況時,就可能是罹患重症的一大警訊,務必提早至大醫院就診,以免錯失治療良機。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