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肝會刊肝病資訊

第110期

出刊日:2025-04-15

返回上一層

【請問好心肝】便祕4問 洪芊慈醫師專業解答

洪芊慈 醫師
臺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內科部兼任主治醫師
好心肝門診中心肝膽腸胃科專任主治醫師
 
醫學專長:一般內科疾病、消化系疾病、內視鏡檢查、腹部超音波檢查
 
Q1什麼才是真正的「便祕」?
A
國際上便祕的定義常參考羅馬準則(Rome IV Criteria),相關症狀包括解便要非常用力、大便很硬或是塊狀的、感覺解不乾淨,排便時需要用手輔助協助糞便排出,或每周解便次數少於3次,這些都是便祕的定義之一。而慢性便祕又需要與便祕型腸躁症做鑑別診斷,因為成因與治療方式略有差異。
 
因治療方式會不同,需跟腸躁症中的便祕型做鑑別診斷,腸躁症的便祕型會有便祕與腹瀉交替、解便前中後會腹痛等情形。
 
Q2如果便祕又合併哪些症狀,可能不是單純便祕?
A
便祕原因非常複雜,與便祕有關的因素包含年長者、女性、身體活動較少者、使用特定藥物,包含普拿疼(一周服用大於7顆)、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抗膽鹼類藥物、嗎啡類藥物與抗精神疾病或抗癲癇的藥物等.在診斷便祕時,也必須排除造成次發性便祕的原因,比如說大腸結構性的問題,像是肛門或結腸狹窄、大腸直腸癌、外部造成的壓迫、直腸或乙狀結腸脫垂等,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相關的疾病包含糖尿病、甲狀腺亢進或低下、高血鈣等都有可能引起便祕症狀。神經退化方面的原因則包含中風、失智、巴金森氏症、脊髓損傷等等,有精神科相關疾病如憂鬱症、思覺失調症、暴食症或厭食症患者,也常有便祕的症狀。
 
因便祕就醫時,必須注意便祕症狀已經持續多久了?是6個月以上的慢性便祕,還是最近才變得很嚴重,有沒有伴隨其它危險的症狀,像是帶有血便、瀝青便、大便變細變小條,本來很好解,突然變得不好解、有大腸癌家族史、體重減輕,這些不尋常的現象,除了治療症狀之外,更需要去找到原因。目前研究調查發現,大腸癌有年輕化的趨勢,若有以上症狀切莫輕忽。
 
Q3治療便祕常見的藥物有哪些?
A
若無法單純依靠飲食與生活型態調整改善症狀,可以考慮使用藥物輔助。
 
氧化鎂(MgO)可以增加大腸的滲透壓,讓水分進到腸腔內,糞便變軟,較容易排出。但若是腎功能異常的病友,或小孩有可能會導致高血鎂,誘發神經抑制甚至心跳停止等風險,較不建議使用在腎功能不佳的病友、洗腎病人及小孩身上。
 
在睡前服用番瀉苷(sennosides),則可刺激大腸壁,增加大腸蠕動,增加排便。它的副作用是造成腸壁上皮細胞凋亡,大腸黏膜顏色變深,又稱為黑腸症或大腸黑病變。
 
代糖類的乳果糖(lactulose),會在腸道中被腸道菌代謝,加速腸道蠕動,增加排便次數,尤其是肝硬化的病友,肝臟解毒氨的能力下降,若腸道中有很多產氨的細菌,易導致肝性腦病
變,服用乳果糖可減少產氨,除了改善便祕、順利排便,還能降低肝昏迷的風險。但服用乳果糖,同時會有脹氣、腹部絞痛的情況。
 
有些民眾會自行浣腸,則是利用生理食鹽水、 礦物油、甘油或含磷浣腸液.需注意直腸損傷、結腸發炎或電解質不均衡的危險。
 
Q4如何透過飲食及生活型態改善便祕?
A
人體形成糞便與排便,與飲食內容、腸胃道蠕動相關外,也需要核心肌群、骨盆腔肌群的協同運作,才能順暢排泄。因此,像是長期臥床的脊髓損傷病友或巴金森氏症患者,都容易有困難解便的情況。而行動自如的民眾,建議增加運動量,能有助改善便祕。
 
飲食方面,建議可多食用蔬果及全穀類,增加纖維量攝取,每天達25到30克對於改善輕度至中度的便祕會有幫助.也可以藉由增加水溶性或不可溶的膳食纖維,或是單糖、多醣類的食物來增加糞便的體積,改善便祕,但也別忘了多補充水分,才不會出現腸阻塞的情況。
 
當有便意時,最好能專心坐在馬桶上,心無旁騖的排便。如果時常憋著不去排便,直腸的神經與肌肉的反射會讓直腸裡的糞便倒退走,送回乙狀結腸,腸道的蠕動也會隨之變慢,加重便祕的情況。
 
坐式馬桶不易讓恥骨直腸肌放鬆,建議可以在馬桶前放個小凳子,腳踩在小凳子上墊高,有助放鬆恥骨直腸肌,讓解便更順暢。
同時,若能在固定的時間排便,的確有可能幫助改善便祕。比如早點起床喝杯水或飲料,吃足夠份量的早餐,並預留足夠時間於餐後解便,對誘發腸胃道蠕動是最明顯的。
(整理∕黃秀美)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