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最新消息

澳洲研究 低腹敏飲食能改善腸躁症|好心肝·好健康

返回上一層
近年,由澳洲蒙納許大學(Monash University)所領銜的研究發現,低腹敏飲食(Low FODMAP)確實能改善大腸激躁症的症狀,引發腸胃科醫學界的關注。簡單來說,低腹敏飲食就是避免吃容易產氣的食物,進而減輕腸躁症腹痛、腹瀉的症狀。
 
腹敏(FODMAP)英文全名為Fermentable Oligosaccharides Disaccharides Monosaccharides And Polyols,中文為「可發酵性的寡糖、雙糖、單糖以及多元醇」。這些食物中的短鏈碳水化合物及糖醇,經過腸道細菌發酵後產氣,會引起腹脹、腹痛,也因為醣類多,讓腸道滲透壓高,水分增加,無法完全被小腸吸收而進入大腸,容易引發腹瀉。每種食物的短鏈碳水化合物類型或糖醇含量皆不同,因此需要個別的檢測及人為定量。此外,並不是所有被列為高腹敏的食物就一定會誘發腸躁症症狀,仍需看每個人對於每樣食物的腸道敏感度。
 
然而,目前低腹敏飲食在台灣尚未成熟,一來是目前所定量出來的食物多是西方常見的食材,尚未擴及到亞洲甚至是台灣常用的食材。若未來要推廣,我們習以為常的食材或水果都需要經過分析與定量。其二是台灣受過相關訓練的營養師仍太少。不過可以確定的是,當人力與配套措施準備好時,未來腸躁症的治療也會逐步導入低腹敏飲食。
 
也因此,目前仍會建議病人以其他非藥物治療為主。雖然不建議貿然嘗試低腹敏飲食,但是可以參考高腹敏食物的清單,對照自己平時的飲食習慣,看看是否有自己的「地雷」食物,可先趨吉避凶。在飲食建議部分,若是便秘型的腸躁症,會推薦多吃奇異果、木瓜等水果,其中在台灣有實證研究證實奇異果可以幫助排便;腹瀉型則建議避開刺激辛辣的料理,並且盡可能地運動及減少生活的壓力。
 
 
諮詢/曾屏輝(臺大醫院內科部暨健康管理中心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內科臨床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