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致癌4大機制|好心肝·好健康
返回上一層酒精為何致癌?主要與下列4種機制有關:
酒精(乙醇)會被身體代謝為乙醛(acetaldehyde),乙醛為一級致癌物,將以多種方式傷害DNA,提高癌症風險。
酒精將引發氧化壓力,傷害DNA、蛋白質與細胞,並增加身體的發炎反應,進而導致癌症。
酒精會改變多種荷爾蒙的平衡,包括雌激素,將增加乳癌的風險。
酒精會導致身體吸收更多致癌物,由於酒精會改變口腔與喉嚨的細胞,導致致癌物更容易被吸收。
隨著喝的酒精量越多,罹癌的風險也逐步上升。女性每天喝2單位的酒精,罹癌機率就會增加5%,罹患乳癌的機率也會增加4%;男性每天2單位的酒精也會增加3%的罹癌機率。因此,《酒精與癌症風險》積極建議在含酒的飲品上加註警語,提醒酒精與癌症的關聯。
除了酒精對身體的危害外,在心理層面,喝酒可能導致焦慮、憂鬱、失眠、精神病、認知功能下降、戒斷症狀(包括癲癇和譫妄)。若喝酒超過5~10年,多半都有嚴重的睡眠障礙。過去總認為小酌可幫助睡眠,其實研究發現,喝酒會活化腦中的GABA(gamma-aminobutyric acid,γ-胺基丁酸,為一種神經傳導物質),並抑制中樞神經系統,導致放鬆、想睡覺,但這個作用合併其他神經傳導物質的共同作用,也會容易破壞睡眠結構,導致多夢、淺眠、早醒、片斷。而過量的飲酒也會產生行為的問題,導致暴力、自殺、失業、社交衝突、犯罪等,台灣統計有超過7成的家庭暴力都與酒精有關。
諮詢/黃名琪(臺北市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院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兼任部定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