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最新消息

大腸鏡多久做一次?檢查結果決定追蹤頻率|好心肝·好健康

返回上一層

過去國健署分析糞便潛血篩檢陽性者,每2人中有1人發現腺瘤性息肉(其中有1公分以上大顆息肉比率為20%~25%);每20人中有1人大腸癌,癌症比率高,因此當糞便潛血篩檢呈現陽性時,應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分析多年篩檢數據發現,定期做糞便潛血檢查的民眾相較於從未做篩檢者,大腸癌死亡率可降低約40%。

做完大腸鏡檢查,其結果與後續追蹤頻率息息相關。國內醫界的建議如下:
如果大腸鏡檢查結果沒有腺瘤性息肉,不需要年年做大腸鏡檢查,原則上5至10年後再做一次大腸鏡即可,或是於下一次做糞便潛血檢查時如果呈現陽性,再提早回醫院做大腸鏡。
有兩顆以下小於1公分的小型腺瘤性息肉者,5年後再接受一次大腸鏡追蹤檢查即可。
有任何一顆腺瘤性息肉大於1公分、或者是雖然沒有超過1公分,但是有3顆或3顆以上的腺瘤性息肉,或者是有任何一顆有高度細胞異形或者絨毛成分,應該3年後就要進行大腸鏡追蹤。
發現10顆以上的腺瘤性息肉,隔年就應該再回醫院接受大腸鏡檢查,確認腸道狀況。
若是發現大腸癌,後續追蹤頻率則需依照醫師建議。

諮詢╱邱瀚模(臺大醫學院內科臨床教授、臺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臺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

圖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