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發炎是免疫系統引起的嗎?解析肝臟免疫疾病|好心肝˙好健康
返回上一層免疫力如同軍隊,可以抵擋入侵人體的細菌、病毒等外來病原體,然而它也可能失控,回過頭攻擊自身器官,例如肝臟、腎臟、皮膚等,這便是自體免疫疾病。
臺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科教授楊宏志,在接受《好心肝》會刊諮詢時表示,當免疫系統攻擊肝臟及膽管,導致發炎,就會造成肝臟免疫疾病:攻擊肝細胞會引起自體免疫性肝炎(AIH),攻擊膽管會引起原發性膽管炎(PBC)、原發性硬化性膽道炎(PSC)。在台灣以自體免疫性肝炎或原發性膽管炎較常見,原發性硬化性膽道炎較少。有時疾病臨床表徵差異不大,無法完全區分,兼具兩種不同種類疾病的特徵,例如有AIH又有PBC或PSC等,就稱為「重疊性症候群」。
事實上,因為免疫系統是全身性的,這類病人也可能同時有其他免疫疾病,如甲狀腺發炎或紅斑性狼瘡等,必要時也可以會診風濕免疫科安排相關檢查。若同時有其他免疫疾病,治療上也要注意避免重複用藥。
罹患肝臟免疫疾病不見得有症狀,往往是先發現肝發炎指數異常。不過當病人肝發炎指數異常,通常會較常見的原因查起,包括:病毒性肝炎、脂肪肝、藥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如果上述原因都排除了,就會朝肝臟免疫疾病,尤其是比較常見的自體免疫性肝炎的方向著手。通常會先安排抽血檢查,檢驗是否有自體免疫抗體。約7成的自體免疫性肝炎病人會有抗細胞核抗體(ANA)、抗平滑肌抗體(ASMA)、抗肝腎微粒體抗體(anti-LKM1)這些自體免疫抗體,但是如果沒有這些抗體,也不代表沒有自體免疫性肝炎,需要進一步追查。
因診斷不易,國際上還建議用積分方式來協助診斷自體免疫性肝炎,項目包括血液中是否有自體免疫抗體、IgG是否升高、肝臟切片結果、是否排除病毒性肝炎等,每項各2分,積分愈高(≧6分),代表愈有可能是自體免疫性肝炎。
B型、C型肝炎是病毒感染引起,所以使用抗病毒藥物及干擾素治療,而自體免疫性肝炎則導因於免疫系統異常,用藥跟病毒性肝炎截然不同。自體免疫性肝炎的第一線用藥是類固醇(steroid),或類固醇搭配免疫抑制劑(如azathioprine,AZA),抑制體內的免疫系統,避免自體抗體持續攻擊肝臟細胞,造成發炎。
多數病人對第一線用藥反應不錯,一週內就會看到肝發炎指數下降,代表藥物有效。萬一第一線用藥效果不佳,還有第二線藥物—如免疫抑制劑Mycophenolate mofetil(商品名Cellcept),它抑制T細胞的能力更強。不過多數病人用第一線藥物,大概都能控制住。
不過要注意的是,國外統計發現,停藥3~6個月後,復發的機率相當高,因此建議至少持續治療兩年,讓發炎緩解,肝發炎指數及IgG回到正常,甚至有醫師認為應該再做肝臟穿刺,確認肝臟發炎完全緩解,才能停藥。有些病人太早自行停藥,導致自體免疫性肝炎復發,演變為肝纖維化、肝硬化,病情加重。
自體免疫性肝炎患者若同時有B肝或C肝,要先給予抗病毒藥物治療,否則治療自體免疫性肝炎時使用的類固醇及免疫抑制劑,會抑制免疫力,反而可能讓B、C型肝炎病毒有機可乘;治好了自體免疫性肝炎卻讓B型、C型肝炎復發,這是必須注意的風險。
在日常生活上,建議肝臟免疫系統疾病患者規律作息、飲食均衡、盡量吃新鮮食物,少吃加工、醃製或煙燻食品、避免肥胖(脂肪肝)、不抽菸、不喝酒、不要隨意吃非經醫師處方用藥。
事實上,肝臟免疫系統疾病是可以治療的,及時用藥、用對藥、耐心治療,不任意停藥,就可以控制得不錯。如果不理它,可能發展成急性肝炎、肝纖維化、肝硬化、甚至肝衰竭,危及生命,不可不慎。 全文請見 https://pse.is/3tdm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