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肝會刊肝病資訊

第38期

出刊日:2007-04-15

返回上一層

膽囊長息肉 探囊取物有需要嗎?

諮詢∕張毓廷(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 
撰稿∕丁彥伶
 
陳先生參加公司健檢,平常自覺非常健康的他竟然被醫師告知膽囊長了息肉,他曾聽過膽囊結石,可是好像沒有聽過膽囊會長息肉。問醫師是否要開刀治療,沒想到醫師說息肉不大,只要觀察就好。因為聽說膽囊癌和膽道癌的惡性率很高,如果不開刀,那不是很危險嗎?

為什麼沒有症狀?」這是膽囊息肉患者常會詢問的問題,其實膽囊息肉除非長得很大,壓迫到膽管,或是引起膽囊炎了,否則一般都不會有感覺,患者通常都是在健康檢查中,進行腹部超音波時意外發現有膽囊息肉。


肝膽的位置與功能

膽囊的位置在人體右上腹,也就是肝的下側,形狀如同一顆小酪梨。膽囊的主要作用是在肝分泌膽汁時,做為貯存膽汁的器官,在人們吃肉類和脂肪類食物時,膽囊就會排出膽汁到小腸來輔助肉和脂肪的消化。
 

膽囊息肉類型多 成因各不同

很多人都覺得奇怪,自己為什麼會有膽囊息肉?其實膽囊息肉有很多種,每一種的發生原因都不同,以下就分別加以介紹:
  1. 膽固醇息肉(Cholesterol polyp):脂肪(特別是膽固醇基酯cholesteryl esters)會被膽囊壁內的巨噬細胞吃掉,膽固醇息肉的形成是就是因為過量的內含脂質的巨噬細胞堆積於膽囊壁所形成,這種息肉可以是單一的,多發的,或瀰漫性。膽固醇息肉約占膽囊息肉中6成。
  2. 腺體肌肉增生(Adenomyomatosis):膽囊可分為黏膜層和肌肉層,當慢性發炎時可能會造成黏膜層變厚,因而導致肌肉增生,而變成膽囊息肉,約占所有膽囊息肉的2成5左右。多為良性,但若產生環狀膽囊壁增厚,或造成膽囊內腔縮小,就有惡化的危險。
  3. 發炎性息肉(Inflammatory polyp):當膽囊發炎時會造成細胞增生,因而形成息肉,約占膽囊息肉的1成。常見的原因是膽結石引起。
  4. 腺瘤(Adenoma):腺瘤引發的膽囊息肉原因不明,醫界分析可能是因為膽囊慢性發炎,或是基因異常引起,和膽囊癌較有相關。
  5. 其他:還有神經纖維瘤、肌肉瘤、纖維瘤等引起的息肉,不過並不多見。
 

腹部超音波檢查 膽囊息肉無所遁形

腹部超音波檢查可以診斷90%至99%的膽囊息肉,因此不具侵襲性的腹部超音波,已經成為膽囊息肉的檢查利器。
 
如果膽囊息肉比較大,擔心有惡性的危險,有時也會安排電腦斷層檢查,此外,目前也常用內視鏡超音波來進一步診斷膽囊息肉變化的程度。膽囊在解剖學上恰好貼近於十二指腸或胃,而內視鏡超音波就是把超音波探頭結合像胃鏡的內視鏡上,經由腸胃道管腔就近掃描膽囊,可以很清晰地解析膽囊,甚至能判斷癌細胞侵犯的深度。
 

膽囊息肉要治療嗎?

其實膽囊息肉治療與否,因情況而異。如果患者年紀不大、息肉也不大,小於1公分以下,通常建議每3個月到6個月追蹤1次,如果追蹤幾次都沒有變化,可延長到半年到1年再進行追蹤。
 
但若息肉大於1公分,或是患者的年齡較大,建議還是要治療,治療方法是將整個膽囊切除,可利用傳統外科開腹式膽囊切除術,或是腹腔鏡膽囊切除術。
 

摘除膽囊後 飲食宜清淡

膽囊摘取後,肝臟分泌的膽汁無法貯存,起初因為膽汁直接流到腸道,身體還來不及適應,會因腸道無法吸收,而有腹瀉情況,若飲食過量,則可能會因膽汁分泌不及,脂肪及肉類難以消化,而有腹脹、腹痛等不適。
 
因此手術後最好採取少量多餐,油膩的食物也少吃為宜。但久而久之,身體會慢慢適應,膽管也會產生擴張的代償作用,可以取代膽囊的部份功用,只要不暴飲暴食,一般不需特別照顧。
 

【其他常見的膽囊疾病】

常見的膽囊疾病首推膽囊結石和膽囊炎,膽結石的發生多是因膽道內膽固醇分泌增加及膽鹽分泌不足引起,或反覆膽道感染有關。結石的成份也分成色素性結石、膽固醇結石等,台灣的膽結石以色素性結石居多,醫界認為色素性膽結石和膽道感染、膽囊弛張、肝病、溶血性疾病及高齡化等原因有關。
 
而膽囊炎的原因包括細菌性感染、化學性刺激導致膽汁成分改變以及膽結石阻滯膽囊口等。此外膽結石卡住膽管則可能引發膽管炎。膽囊息肉隨著檢驗技術的進步和民眾健康檢查的風氣盛行,近年來也比較常見,而膽囊癌和膽管癌的重要性則是逐年增加。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 傷口迷你復原快】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近年來已取代大部分傳統開腹式膽囊切除術,特別是近年來的腹腔鏡手術器械愈來愈先進,許多患者手術後幾乎看不到傷口。
 
早期的腹腔鏡器械管徑大約有1公分左右,因此進行手術時切口至少要開4個1.5到2公分的小洞,但近年光纖技術進步,內視鏡和切除器的管徑很細,因此4個孔洞都小於1公分,傷口極小,許多患者手術後再回診時,甚至很難發現原來的孔洞。
 
腹腔鏡切除膽囊的優點是恢復快,一般1至2天就可以出院,術後5至6天左右,患者就可以完全恢復正常作息,併發症或後遺症極少。


【膽囊癌多半晚期才發現】

膽囊癌其實並不多,但由於膽囊癌早期幾無症狀,很難早期發現,一旦患者發生症狀才診斷出來,通常都已經到晚期了。
 
膽囊癌唯一的有效治療方式是手術切除,如果無法切得很乾淨,傳統的化療或是電療的效果都很不好,因此5年存活率不到10%,患者平均存活時間只有5個月,是女性的第8大及男性的第12大癌症死因。
 
膽囊癌在特殊種族的發生率特別高,如中南美和美洲的印地安人。一般而言,膽囊炎、膽結石、磁化膽囊、膽胰管合流異常等也都是膽囊癌的危險因子,由於膽囊癌可能有家族史的傾向,因此一旦家中有人發現膽囊息肉有惡性傾向,建議家中成員也要進行檢查。
 
膽囊癌一般分為4期,以癌症侵襲的深度做分期,當膽囊癌侵襲未超過肌肉層列為第1期,可切除膽囊治癒;侵襲到膽囊周邊,但未侵襲到其他部位是第2期;侵犯到肝臟但小於2公分或有淋巴轉移時為第3期;而轉移到其他組織時則是第4期。愈後期的膽囊癌當然預後更差。

 

【什麼是息肉?】

息肉可以發生在全身各個部位,一般以消化道息肉最常見,而各個部位的息肉發生原因也多不相同。
 
以胃為例,胃內有細胞增生性息肉或是發炎性息肉,但惡性度低。大腸的息肉則分為增生型息肉及腺瘤型息肉,其中腺瘤型息肉會演變成大腸癌,因此一般多建議切除。至於小腸也會長息肉,但通常和特殊基因有關。
 
一般認為,容易慢性發炎,以及慢性發炎引發細胞增生的部位較易發生息肉。

【Q&A】
Q膽囊息肉不治療,會不會變成膽囊癌呢?
A如果膽囊息肉小於1公分,而且患者年齡較輕,一般比較良性,但若膽囊息肉大於1公分,而且患者年齡較大,又是女性,則演變成膽囊癌的危險性也會較高。
 
Q膽囊摘除後,會不會更沒膽?
A把人的勇氣和「膽量」結合在一起,這是一般的說法,事實上有膽沒膽,和有沒有勇氣根本沒有關係。
 
台灣人喜歡形容沒勇氣的人「膽小如鼠」,其實每個人天天都有「膽大包天」和「膽小如鼠」的時候;當人空腹時,因為膽汁沒有消耗,膽會脹得很大,可大到5、6公分,但若吃完大餐,膽汁都排出來消化脂類食物了,甚至會縮小到超音波都看不清楚。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