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肝會刊肝病資訊

第91期

出刊日:2020-07-15

返回上一層

洗腎5問 吳明修醫師 專業解答

好心肝門診中心腎臟科特聘主治醫師
臺大醫院內科部腎臟科主治醫師
前臺大醫院綜合診療部血液淨化科主任
臺大醫學院內科臨床助理教授
醫學專長:內科學、腎臟醫學

Q1 大家都怕洗腎,腎功能到什麼狀況需要洗腎,有哪些警訊要注意?要如何避免步入洗腎?
A
台灣洗腎人口中,有一半以上都是有高血壓、糖尿病的疾患,這些疾病會造成血管收縮不正常,或導致血管狹窄或堵塞,而使腎臟功能衰退;再者,國人的藥物使用過度,經常可見長期服用止痛藥、不明成藥或中草藥等,這些都可能造成腎功能的損壞。

腎臟病早期並沒有明顯的症狀,當症狀出現時,多半都已進入第三期或第四期了。進一步來說,臨床上將慢性腎臟病分五期(第一期腎絲球過濾率大於90、第二期60-90、第三期30-60、第四期15-30、第五期小於15),只有當腎功能惡化到腎絲球過濾率低於10以下,才有可能出現以下這些症狀:尿毒過高(噁心、嘔吐、虛弱、胃口不好、體重下降);神經學症狀(嗜睡、抽搐等)、體液失衡(水腫、血壓無法控制、氣喘、肺積水、心包膜積水、心衰竭等)以及代謝性酸中毒或高血鉀(心律不整),這時就需進入透析治療了,也就是俗稱的洗腎。

若要避免進入洗腎階段,最好平常要定期量血壓,且每年定期驗尿、檢測腎功能,才能知道有無腎臟疾病與傷害,此外還要控制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飲食上也要特別控制,採取低鹽、低蛋白飲食,以防止惡化;更要避免會傷害腎臟的藥物,如止痛藥、顯影劑、含有馬兜鈴酸的中草藥等。

Q2 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兩者的不同,該如何選擇?
A
在國內洗腎的病患中,約有9成採用血液透析治療,此方式是在手臂手術開動靜脈廔管或植入人工血管,讓血液從廔管中流出並進入裝在血液透析機器上的人工腎臟中做毒素的清除與物質的交換,然後再將乾淨的血液從靜脈送回到體內。但這血液透析治療一定要在醫院的透析中心或透析診所進行,且一週需2至3次,一次約4小時。血液透析中的動靜脈廔管或人工血管本身可能增加心臟的負擔,所以不適合心臟功能不佳或心肌缺氧嚴重之慢性腎臟病之患者。

另一種透析方式是腹膜透析,則是需要在腹腔植入透析管路。腹膜透析可由患者在家中自行操作,生活上比較自由,也比較適合上班族群;通常一天只要更換3~4次藥水,或直接使用機器按照設定於晚上自動做透析液之更換即可,白天行動更為自由。不過因為需要自行操作,若操作不慎容易產生腹膜炎,所以自理能力不好的人並不適合。

Q3 洗腎病人會有哪些併發症?
A
剛開始血液透析時,有時可能會出現急性的併發症,例如病患的尿毒太高,在進行急性血液透析時,會因毒素一下子降得太多,引起腦部細胞內外濃度差異太大,而造成腦水腫,出現噁心、嘔吐、昏迷等症狀,建議病患不要等到毒素太高時才開始洗腎。

此外,長期慢性透析的患者在平常進行血液透析的過程中,最容易出現低血壓與抽筋,這常發生在血液透析中需要清除體內大量水分,如一次血液透析要脫水3~4公斤以上的時候。

至於慢性併發症,則可能最常見的就是有高磷血症與副甲狀腺亢進,兩者都可能會造成體內鈣磷失衡,連帶產生心臟血管疾病與骨質疏鬆等慢性的問題。

Q4 一旦洗腎,就要終生洗腎嗎?
A
不一定。一般來說,若慢性腎臟病已進入第5期且有前述之尿毒症狀時才需要開始進行洗腎,但如果有時是加上臨時性的急性腎臟傷害,如傷腎藥物、血壓太低或太高、敗血症、心臟衰竭等,若這些急性腎臟傷害能儘快控制住,腎功能是有機會恢復的,就可不用繼續洗腎。而慢性腎衰竭病患,若有機會能夠接受腎臟移植時,也可以不用長期洗腎,因此呼籲民眾簽署器官移植捐贈。目前美國有所謂的植入型的人工腎臟,雖已經完成臨床試驗,但仍需再等待一些時日。

Q5 洗腎病人在飲食上,須注意哪些事項?
A
腎功能不好,在飲食上首先就需控制鹽分及水分的攝取與低蛋白飲食。平日生活則需控制體重,以每天不增加一公斤為限,且需經常量血壓,保持血壓穩定。

當腎臟功能嚴重衰敗至慢性腎病第4、5期時,鉀離子的攝取上要特別小心,否則高血鉀症可能導致心律不整,必須禁吃含鉀量高的水果,如:椰子、奇異果、葡萄、櫻桃、柑橘等。還要小心磷的攝取,否則很容易產生高磷血症,許多加工食物都含有磷,包括咖啡、牛奶、茶、防腐劑、起泡劑、人工甘味劑、乾果類、高湯等,都要避免。還要嚴格禁食草酸含量過高的楊桃、含鋁成分的胃乳片、含鎂離子成分的軟便藥等。
 
(整理/鍾碧芳)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