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影音肝病資訊

脾氣大沒關係 脾腫大就糟了!

返回上一層
提到脾臟常讓人聯想到脾氣,但脾臟其實和肝臟一樣沒有神經、不會疼痛,屬於沉默的器官,脾臟一旦腫大,除了影響造血功能,也可能代表有其他更嚴重的疾病,不可忽視。
 
臺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醫學系內科助理教授侯信安,曾在接受79期《好心肝》會刊諮詢時表示,脾臟和肝臟一樣,為沉默的器官。由於脾臟只有表面有神經分布,故脾腫大要達到一定程度才會感到疼痛。臨床上,醫師透過觸診及扣診就能偵測到脾臟腫大,若進一步腫大的脾臟壓迫到胃腸道,病患就會出現胃口欠佳、易飽,左腹不適或有腹脹感等消化道症狀。
 
造成脾腫大的原因林林總總,在台灣最常見為肝硬化所導致的門脈高壓。除了肝臟和心臟問題,脾臟因主要負責造血細胞代謝,內部有豐富的造血組織和細胞,當身體有代謝疾病,如遺傳性疾病、身體無法妥善代謝醣類、脂肪時,這些物質堆積在肝脾器官後,亦會造成脾腫大。
 
另一方面,當身體的造血功能異常,例如罹患骨髓增生性腫瘤,身體不斷增生異常造血功能細胞,這些異常的造血細胞,就會造成脾腫大。而先天性紅血球疾病(如中重度地中海型貧血、先天紅血球增多症等)或骨髓纖維化的病人,這類病人通常需仰賴骨髓外造血,如脾臟造血,也會有脾腫大現象。
 
除此之外,嗜血症候群以及各式感染也容易引發脾腫大,如細菌、肺結核及病毒等感染源入侵人體或是如寄生蟲寄生在脾臟等。
 
治療脾臟腫大,最重要是從根本病因下手,而非脾臟本身,例如肝硬化造成的脾腫大,應該從控制肝病變著手;若是感染引起,則應該找出感染原因,控制好感染,當根本病因控制得宜,脾臟自然會縮小。
 
部分病人有脾腫大問題,會考慮切除脾臟,以改善血液方面的問題。例如「自體免疫溶血性貧血」或「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症」,當第一線藥物治療成效不佳時,就會考慮切除脾臟,以增加可循環的血球數。
 
除非緊急狀況需即時切除脾臟外,一般來說,在手術前2周,患者需先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切除脾臟後也須定期接種疫苗,以避免這些細菌的感染。若有不明原因發燒或出現感染的症狀,要比一般人警覺,即時就醫接受抗生素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