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影音肝病資訊

非第一線療法 肝癌何時需要放射治療?

返回上一層
肝癌治療目前仍以手術、電燒、栓塞為首選,除非前幾項方法不適用,並且經過評估,才會考慮放射療法。但隨著國外新的臨床試驗結果,未來放射治療不見得要等其他療法都無效才使用,而可提前搭配,作為肝癌治療組合,可望有助於控制肝癌病情進展。
 
臺大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腫瘤醫學研究所教授成佳憲,在接受《好心肝》會刊諮詢時指出,放射線治療的方式可分「體外遠隔放射線治療」與「體內近接放射線治療」兩種,一般常聽到的直線加速器、光子刀、電腦刀等,以及最近相當熱門的質子治療、重粒子治療等,都屬於體外遠隔放射線治療。
 
必須強調,放射治療並非肝癌治療的第一線療法。肝癌治療分為兩大類,一種為「肝臟導引治療」,以手術、電燒、栓塞等方法為主,一種為「全身性治療」,也就是標靶、化療、免疫這些藥物治療。放射治療也是一種肝臟導引治療,但是位居第二線角色,於手術、電燒、栓塞等選項皆不適用才考慮。
 
體外放射治療技術比起早年已有很大的突破,近年來主要使用的「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簡稱SBRT),可以「少次數、短療程」,也就是將每次治療的劑量加大、加強放射劑量的強度、使得療程縮短,一個療程不超過5到6次(兩週內),就能達到治療效果,比起過去療程需進行25至30次(五至六週),進步極大。
 
放射治療有其適用條件,腫瘤須少於3顆,以及腫瘤侷限於肝內局部區域,但肝癌常是多發性,也經常超過3顆。而在可用於肝癌的標靶口服藥物「蕾莎瓦」(學名Sorafenib)、癌瑞格(學名Regorafenib)、樂衛瑪(學名Lenvatinib)陸續核准在台上市,且有些已納入健保給付後,採用放射治療的肝癌患者就更少了。以臺大醫院而言,收治的肝癌患者中,僅不到一成適合接受放射治療。
 
經過放射治療,肝腫瘤通常不會完全消除,但是可以變小、不再繼續長大,控制率約在8至9成以上。儘管如此,肝癌病情發展的關鍵不在於單一腫瘤的控制,而是多發性腫瘤的控制;另外,癌細胞於肝內多發或肝外轉移的走向也會影響病情發展,這也是放射治療並非肝癌第一線治療的原因。
 
2018年韓國發表的一項最新臨床試驗研究,將腫瘤侵犯血管的第三期肝癌患者隨機分為兩組,一組接受標準療法的標靶藥物蕾莎瓦治療(全身性治療),一組以栓塞合併SBRT治療(肝臟導引治療),結果發現栓塞合併放射治療這組患者的腫瘤控制率、存活率均較佳。國際間也還有類似的臨床試驗在進行中。
 
過去肝臟導引治療常是「單打獨鬥」的模式,用完一項治療失敗之後,再考慮另一項療法,但從韓國這項臨床研究以及進行中的研究,未來放射療法合併手術、電燒或是栓塞,兩種以上肝臟導引療法聯手,將會是新的更有效治療組合。治療時可以計畫性地提早運用放射治療,而不等到前一種治療失敗才用,例如,若因為腫瘤生長在很接近血管的地方,預期採取電燒治療後可能部分腫瘤控制不佳,不要等到復發才做放射治療,而是可以計畫性的電燒治療後就搭配放射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