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影音肝病資訊

這6種情形 可能導致慢性腹瀉

返回上一層
腹瀉可依照時間分為急性及慢性,若是飲食不潔吃壞肚子造成的腹瀉,通常一到兩天以內會恢復。若是像輪狀病毒、諾羅病毒及腺病毒等引起的病毒性腸胃炎,也常有腹瀉症狀,也多半兩週內緩解,這些就屬於急性。持續性腹瀉則是指兩週到四週內緩解之腹瀉。而慢性腹瀉雖然沒有嚴格定義,但至少持續四週以上才算。
 
好心肝門診中心特聘肝膽腸胃科教授、臺大醫院內科部兼任主治醫師、前臺大醫學系教授翁昭旼,在接受《好心肝》會刊諮詢時表示,若是慢性腹瀉,需要查明的疾病不少。可能原因如下:
 
大腸激躁症
腸躁症表現出來的症狀,可以是單純腹瀉,也可以單純是便秘問題,也可以兩者交替出現。基本上,大腸激躁症的治療會根據症狀,若是腹瀉型為主,治療方法從飲食調整到藥物給予,如:止瀉劑、鴉片類受體促進劑、益生菌、血清激素拮抗劑等。若是便秘型為主則給予類似瀉藥、纖維素等促進腸道蠕動。生活型態的改變包含規律運動、適當舒壓、良好的睡眠品質等,對症狀的緩解也有所幫助。
 
發炎性腸道疾病
這是因免疫系統失調所引起的慢性腸道發炎疾病,包含潰瘍性大腸炎和克隆氏症。主要症狀是持續腹痛及長時間慢性腹瀉,有些伴有發燒、白血球增加、疲倦等症狀,症狀和感染性腸炎類似,所以通常至少需要有半年以上的觀察、檢驗,才能確定診斷。
 
大腸有息肉或腫瘤
大腸長息肉或腫瘤,也可能會有腹瀉症狀。不過,若是大腸直腸癌,排便還可能有以下幾種狀況:
1. 大便習慣突然改變,且持續一陣子。例如原本都是粗便,突然變細便、水便;或排便頻率改變,例如本來都3天一次,突然一天一次或一天多次;或是原本一天3次,突然變3天才一次。
2. 持續出現血便。
3. 有裡急後重的感覺,即解完又覺得解不乾淨。這是因為如果直腸端有腫瘤,解便時因腫瘤堵住通道,只能解出一點點,就會有解不乾淨又想解的感覺。
 
細菌、病原感染
一般而言,免疫力比較差時才容易腸道感染,例如本身有免疫系統疾病,或是因為罹患癌症正在做化學治療等,會讓抵抗力減弱,有時候就容易感染細菌引起腸子發炎,這些感染源會比較少見,例如黴菌、巨細胞病毒、結核菌、阿米巴原蟲等。
 
藥物引起
有些藥物本身就有軟便效果,所以吃了會腹瀉。有些則是藥物的副作用。例如某些抗生素的副作用就是腹瀉,不久前衛福部才通過的「糞菌移植」技術,最主要就是要治療抗生素造成之偽膜性腸炎引發的腹瀉問題。診斷此病的標準做法是採集糞便檢體培養困難梭狀芽孢桿菌,檢驗一下是否有分泌毒素,就可知道是否為此菌造成腹瀉。國外使用糞菌移植來治療偽膜性腸炎,成功率有9成。
 
大腸動過手術
還有一些特殊情況會造成慢性腹瀉,例如做過直腸或乙狀結腸手術的病人,會有一段蠻長的時間排便控制不如以往,排便頻率增加。若上述原因都排除了,只是單純慢性腹瀉,基本上排便只要能達成生理學上的任務,就是把食物消化後的殘渣排出去,且在不造成困擾的時間進行排便,這樣的狀況就算滿意。當然如果因此造成生活上的困擾,還是可尋求醫師協助開立藥物,有些藥物或益生菌、纖維質等,可以改變排便的頻率,讓便便比較成形,讓病人比較容易控制排便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