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影音肝病資訊

肝臟有陰影先別怕 不一定都是惡性腫瘤

返回上一層
台灣是B、C型病毒性肝炎流行區域,多數的肝硬化和肝癌是由慢性B、C型肝炎而來。肝臟是沈默器官,沒有痛覺神經,防患未然,定期追蹤檢查不可少。一般建議慢性肝病或有慢性肝炎帶原的病患,每3個月到半年做一次抽血檢查肝功能指數(GOT、GPT)及甲型胎兒蛋白(AFP,即肝癌指標),還要定期安排腹部超音波檢查,及早發現是否有肝臟異常。 
 
臺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內科臨床助理教授梁嘉德、好心肝門診中心專任主治醫師劉柏均,曾在接受《好心肝》會刊諮詢時表示,超音波檢查的原理是由超音波探頭打出高頻率的音波,碰到界面產生反彈波,再由探頭偵測,藉由界面和探頭的相對位置,探察腹部內的組織結構。
 
當超音波下看到相對於周遭區域較黑的地方稱為「肝臟陰影」,多數病人一聽到肝臟掃出陰影,臉上也會出現陰霾,心情跌落谷底;事實上,肝臟陰影有相當多可能性,並不一定是惡性腫瘤,也可能是良性的例如肝臟血管瘤、肝水泡、肝臟局部結節性增生、再生性結節、肝腺瘤等。
 
另外肝臟陰影還有一種可能情形是「肝膿瘍」。肝膿瘍就是肝化膿,台灣過去衛生環境較差,以阿米巴原蟲入侵造成的「阿米巴性肝膿瘍」最為常見,近年來則以細菌性肝膿瘍為主。細菌性肝膿瘍可能由很多不同的細菌所引起,最常見的是克雷氏菌。
 
肝膿瘍的超音波影像一般是圓形、偏黑,界線明顯,大部分是一顆,少部分會出現多顆,病人通常都合併發燒症狀,有助確診。治療上除了給予抗生素,也要同時引流膿液,一方面好得快,另一方面也可以做細菌培養,對症治療。
 
當然除了良性的腫瘤外,也有些陰影是惡性腫瘤形成的,其中有原發性的肝細胞癌(簡稱肝癌)或由肝臟內膽管長出來的稱為肝內膽管癌;也有從別的器官轉移過來的稱為轉移性肝癌,例如乳癌、胃癌或大腸癌等癌細胞轉移到肝臟,在肝臟內生長,形成的陰影。
 
最讓人害怕的就是肝癌,台灣每年約有8千多人死於肝癌,其中約有60%~70%是B型肝炎引起的,20%~30%是C型肝炎所引起。小型肝癌在超音波下會呈現低迴音,顏色較暗,當腫瘤變大,有可能造成出血或分葉狀況,會變成複雜性(高低)迴音,超音波影像出現不均質狀況。超音波除了可以偵測肝癌大小、位置之外,肝癌是否有入侵血管或膽管,病人有沒有腹水,也都可以看得出來。
 
肝癌若能早期發現,可以採取根除性的療法,包括手術切除、電燒;其他還有血管栓塞、局部酒精注射、標靶治療、放射線治療、免疫療法等。
 
另外也不能輕忽的是膽管癌。膽道系統分布在整個肝內,膽管癌可以從任何有膽管的地方產生,包括肝內膽管及肝外膽管。膽管癌是相當棘手的癌症,在超音波掃描下呈現黑色均質、界線明顯的陰影,醫界對其致病機轉不清楚,能治療的武器也不多,以手術為優先,再輔以放射線治療或化學治療。
 
此外還有轉移癌。轉移癌的超音波影像呈現與原發癌不同,在超音波下容易出現中間亮、周圍黑的影像,如果再加上不只一顆,就可強烈懷疑是轉移癌。肝轉移癌的來源主要從肺癌、大腸癌、淋巴癌而來。治療上首先要針對源頭的癌症治療,肝臟部分則針對顆數、大小評估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