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影音肝病資訊

肝不好 容易流血不止?

返回上一層
肝臟在凝血作用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當肝臟細胞有嚴重的實質病變如肝硬化,一旦人體流血時就有可能造成不易止血的現象。
 
參與凝血過程的物質統稱為「凝血因子」,並依其被發現的先後次序用羅馬數字編號命名,其中I、II、V、VII、IX、X、XI、XII都是由肝臟製造,少部分是由內皮細胞、白血球產生出來。
 
肝臟除了有凝血因子參與凝血過程,還有一部分的抗凝血蛋白如S蛋白、C蛋白、抗凝血酶,其作用有點像「踩剎車」,抑制凝血繼續作用,同時也負責將血液中一些不正常活化的凝血因子等物質清除,以免影響正常凝血作用。
 
當肝臟出現實質病變如肝硬化或肝衰竭,凝血功能就會受到影響。如果肝硬化又合併脾臟腫大時,因血小板滯留在脾臟內,消耗掉原本的血小板數目,或是感染C型肝炎病毒引起原發性血小板數目低下,也會影響凝血功能。但是如果只是B肝帶原,或只有輕微的肝功能異常,通常影響不大。
 
當凝血功能異常時,臨床上最常見的症狀包括刷牙時容易出血、流鼻血、碰撞後容易瘀青或紫斑,甚至關節血腫,但也可能沒有明顯的症狀,因此,要確認凝血功能是否異常,唯有透過「抽血檢驗」,看到數據才能精準判斷異常的程度。
 
想要瞭解是否因為肝臟病變所造成的凝血異常,可以藉由檢驗凝血酶原時間,簡稱PT,正常值為10~12秒,若超過此範圍達3秒以上,則具有臨床意義,代表可能有凝血問題或是有服用抗凝血藥物。PT延長代表凝血因子「外在途徑」可能出了問題,包含第X、VII、V、II、I 因子的異常,與肝臟製造的凝血因子比較相關,所以這個數值異常,肝臟出問題的嫌疑比較大。
 
還有一項檢查為激活的部分凝血酶原時間,簡稱aPTT,主要是觀察凝血機制「內在途徑」是否出問題,包含第XII、XI、X、IX、VIII、V、II、I 因子的異常。正常值約在26到36秒之間,若超過這個範圍,代表凝血需要的時間太長,例如可能是缺乏第八和第九凝血因子的血友病所致。
 
簡單來說,PT和aPTT兩者都是檢查凝血機制,但檢測的凝血因子不同,檢查肝硬化病人凝血功能是否正常會以PT為主,但因內在途徑和外在途徑最後都會走到共通途徑,「殊途同歸」,所以嚴重的肝硬化或肝衰竭病人,可能上述兩種檢查的數據都會異常。
 
此外,肝硬化合併脾臟腫大還可能會有血小板低下的現象。血小板的正常值為15~40萬/mm3,小於10萬/mm3為臨床上有意義的血小板低下,若要進行大手術需要提前輸血,若小於5萬/mm3則會有出血傾向,小於2萬/mm3會有自發性出血(例如:顱內出血)的危險,可能需要輸血。
 
肝硬化、脾腫大所造成的凝血功能異常是屬於不可逆的現象,所以當有出血不止時,只能靠輸血處置。日常生活則要避免碰撞、跌倒,特別是頭部受到撞擊等。當然,定期回診追蹤,穩定控制病情,才能避免肝硬化愈來愈嚴重,凝血功能愈來愈差。而肝硬化的發生主要是因為B、C型病毒性肝炎或是飲酒過量造成酒精性肝炎所致,唯有積極治療,定期回診,才是正確的護肝之道。
 
有肝硬化和多數的人一樣,也可能罹患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在使用藥物時,應避免使用非類固醇的止痛藥物、阿斯匹靈等,因為一旦產生潰瘍出血,其止血會比一般人可能會更加困難、複雜,若真的得使用,應和醫師充分溝通。更多內容請見https://pse.is/3lbpj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