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管攝影術找病灶 膽管癌怎治療|好心肝˙好健康
返回上一層一旦出現膽管癌疑似症狀,腹部超音波是最方便的診斷工具。若超音波發現有肝臟腫瘤或有肝內膽管擴張跡象,則需進一步透過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合併膽胰管重組影像檢查是否有病灶引起膽管阻塞。
確診癌症需透過手術或影像導引採樣取得腫瘤組織進行病理化驗。膽管癌位於臟器深部,診斷對臨床醫師具有相當挑戰性,尤其是肝外膽管癌,常會遇到腫瘤無法切除或影像上無法清楚定位取樣。當腫瘤阻塞膽管造成黃疸甚至膽管炎,則需先進行膽管引流,才能接續診斷與治療。藉由侵入性的「膽管攝影術」可評估膽管結構,進行膽管引流或其它介入性治療。膽管攝影分為兩種方式:
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造影術:
利用十二指腸鏡將一支細導管插入膽胰管,然後注射顯影劑以觀察膽胰管構造。此種方式除能診斷外,因為可到達總膽管及胰管的共同出口處「十二指腸乳頭」,還可以由此進入膽胰管進行許多不同的治療,例如置入各種引流管、支架、細胞刷檢術、膽道擴張術、子母鏡等。
經皮穿肝膽管攝影術:
使用細針經由皮膚插入擴張的膽管,打入顯影劑,再用X光照像。此方式可以把膽管系統分枝顯現出來,並找出阻塞的位置,必要時也可以同時留置引流管(PTCD)作膽汁的引流。
至於要選擇哪一種膽管攝影術,依術前懷疑病灶的位置及可能需要的治療項目而定。ERCP大多需搭配麻醉進行。若病人曾動過胃腸手術,或膽管狹窄得非常厲害,常會選擇經皮穿肝的方式。
外科手術是首選
膽管癌屬於高度惡性的癌症,手術是首要、也是最有效的治療方式,不過即便能手術切除病灶,平均5年存活率僅10%~30%左右。主要是因為外科手術常面臨兩難,如果是肝內膽管癌,位置在肝臟邊緣,有機會可以切除部分肝臟、把癌細胞拿乾淨,但這類的膽管癌往往不易早期發現,一診斷出來多已晚期。
相反的,長在肝門或總膽管附近的膽管癌,常以黃疸為臨床症狀,容易被診斷出來,但因附近的血管及神經相當多,手術難度高。以肝門部膽管癌來說,周邊要較大範圍切除,再進行肝管血管重建;如果是肝外遠端膽管癌,則要進行胰頭部手術切除,手術風險和併發症都高。
若病人併發黃疸或膽道感染,則必須先放膽管引流管,把併發症控制下來後,再考慮開刀切除腫瘤。如果無法手術切除,則可以採用手術引流或長時間置放PTCD引流管,或是以內視鏡方式在膽管內放置支架引流膽汁,解決膽管阻塞的問題,否則會引發膽管炎甚至敗血性休克。而不論是哪一類的膽管癌手術,術後都要搭配輔助性化療,減少復發機率。
標靶及免疫治療是另一希望
至於其他方式的治療,例如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及經動脈血管栓塞治療等的效果並不好,外科手術仍為治療膽管癌的最佳方式,無法手術治療的轉移性膽管癌病患,平均存活期在一年以下。
面對這棘手的癌症,醫藥界積極研究各項治療可能,其中關於膽管癌的標靶療法與免疫治療,已有部分進展。
近年研究顯示約10~16%肝內膽管癌有FGFR2基因融合或重排變異。透過腫瘤組織基因篩檢,如果具有FGFR2融合或重排變異,可以使用FGFR2抑制劑做標靶治療。美國FDA已於2020年4月核准FGFR2抑制劑pemigatinib(Pemazyre)上市,是第一個用於晚期膽管癌的標靶藥物。臨床試驗顯示針對局部晚期或轉移性膽管癌,有35.5%病患可藉由pemigatinib延緩病程進展,有2.8%病患達到完全緩解,給患者帶來新希望。
而被晚期癌症患者視為一線生機的免疫療法,是否適用於膽管癌患者?研究發現,若患者腫瘤組織帶有MSI-H的基因表現,對免疫治療的反應較好。美國FDA於2017年核准pembrolizumab(Keytruda)用於MSI-H的實體腫瘤。然而膽管癌病患僅2~3%有MSI-H表現,能受惠者有限。隨著各式機轉藥物不斷推陳出新,免疫療法於膽管癌治療的臨床試驗正如火如荼進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