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內視鏡跟糞便潛血檢查 大腸的各種檢查|好心肝˙好健康
返回上一層大腸相關的檢查,好心肝門診中心副院長、臺大醫院綜合診療部兼任主治醫師林姿伶在《好心肝》會刊撰稿表示,常使用的除了大腸鏡檢查、糞便潛血篩檢外,其實還有糞便的常規分析、糞便的培養、腹部X光、下消化道攝影檢查、大腸膠囊內視鏡檢查、電腦斷層(及虛擬大腸鏡)、磁振造影、大腸內視鏡超音波、乙狀結腸鏡、肛門直腸壓力測定、大腸排空時間測定等。
糞便潛血檢查
國健署近年為了提高大腸癌的早期發現率,努力推廣大腸癌篩檢政策,並給予50歲至74歲民眾兩年一次的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的額度。當潛血檢查呈現陽性反應,表示雖然肉眼沒有看見糞便有血,但是糞便裡已經有微量的、肉眼看不見的、潛在性的血液反應。
國健局採用的是免疫法,使用單株抗體檢查糞便中是否有人類紅血球的存在。因為只與人類的血紅素反應,即使糞便中有其他動物的血液也不會誤判,專一性很高。同時如果出血來源是上消化道,只要出血不要太大量,消化酵素會在血液抵達大腸前就把血紅素代謝掉,所以只有大腸跟遠端小腸部分的出血會有反應。
大腸鏡檢查
接下來,會轉介至適當的醫療院所接受大腸鏡檢查。而大腸鏡因為作為確認工具、同時也可切除息肉或在病灶上取樣送病理檢查。國際上甚至建議45歲以上的民眾,應考慮10年一次的大腸鏡檢查作為健康檢查的一部分。
首先,大腸鏡檢查前需要有低渣準備。檢查時,因為腸道中需要充氣、內視鏡伸入後遇到腸道轉折的地方需要過彎,困難角度或鬆弛的大腸跟腹部會需要外力壓迫腹部來輔佐內視鏡繼續前進,沾黏的大腸也會增加檢查的難度、病人的痛苦以及大腸穿孔破裂的風險。腹內充氣使得腹壓升高,增加心肺的負擔,要考慮病人心臟、肺功能的承受度。侵入性檢查對人體是一種壓力,驟升的血壓有造成腦出血的風險,風險與可能得到的好處需要取捨。
下消化道攝影
下消化道攝影是一種特殊的X光檢查,受檢者前一天需要吃流質食物,以及喝清腸藥水,檢查當天施檢者會把鋇劑或水溶性含碘顯影劑,經由肛門灌入大腸進行檢查。鋇劑是一種白色稠狀的液體,能夠暫時黏在大腸的內壁上或充滿整個管腔。之後藉由X光對鋇劑或水溶性含碘顯影劑的不穿透性,使得大腸的構造能顯現在 X 光片上。有時會同時灌入一些空氣,來進行對比顯影。當X光片上顯示大腸膨出於腹壁,可以得到疝氣的診斷。
而因為下消化道攝影後,腸道還會有些顯影劑的殘留,所以如果同時還有電腦斷層檢查的考量,會在攝影前就先做完電腦斷層,或者是將電腦斷層檢查的時間延後。
大腸排空時間測定
大腸排空時間測定。病患吞入X光可顯影的塑膠環,來測量從吞下到排出體外所需要的時間是否過長,如果太長,則可能為大腸無力症。直腸肛門生理功能:如肛門肌肉反射及壓力的測定,或者是排便時的動態X光攝影,可以由此來評估直腸肛門的「功能」有沒有異常,像是直腸膨出症以及肛門括約肌失調症。而如果主訴便秘的病患卻查不出有解剖上或者生理功能上的異常,則稱之為非特異性的便秘,通常先施以藥物輔助、以及衛教。更多內容請見 https://pse.is/3uq95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