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影音肝病資訊

腸胃鬧脾氣!低腹敏飲食改善腸躁症?

返回上一層
在工作與課業壓力龐大的現代,當腸胃頻繁不適時,許多人直覺又是吃壞肚子、腸胃炎了,但當頻率相當高,甚至工作與生活受到莫大影響時,很可能是大腸激躁症找上門。
 
大腸激躁症的病因與治療藥物尚在研究發展中,比較明確的是大腸激躁症是多因性的疾病,且這些因子彼此會互相影響:1. 腦腸軸線失調、2. 腸道菌、3. 內臟敏感度、4. 食物。
 
大腸激躁症通常不會致命,主要是影響生活品質,因此未必需要治療。若只是腸子太敏感、容易緊張,那就與之和平共處。建議先以非藥物方式治療,如減輕工作壓力、運動、飲食調整等,如果想嘗試益生菌也無不可。如果症狀已經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嘗試過非藥物的方法仍無法改善,則可以就醫,由醫師確認大腸激躁症的類型,開立適當藥物減輕症狀。
 
由於部分腸躁症與精神緊張、壓力太大、睡不好有關,若是容易緊張的病人,醫師也會轉介給身心科醫師,使用一些抗焦慮的藥物幫忙鎮靜放鬆。睡眠品質提升了,腸躁症的症狀也會改善。
 
近年,由澳洲蒙納許大學所領銜的研究發現,低腹敏飲食確實能改善大腸激躁症的症狀,引發腸胃科醫學界的關注。簡單來說,低腹敏飲食就是避免吃容易產氣的食物,進而減輕腸躁症腹痛、腹瀉的症狀。
 
低腹敏飲食並非指從此全部改吃低腹敏的食物,而是分成三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
只吃低腹敏食物,排除掉高腹敏的食物6∼8周,以控制誘發腸胃道症狀的食物因素。
 
第二階段:
飲食仍以低腹敏食物為主,但開始一個個導入高腹敏食物,確認腸胃道耐受程度。
 
第三階段:
將可耐受的食物納入飲食內容,避開無法耐受的食物,打造出個人化的飲食模式。
 
也因為低腹敏飲食的食材限制很多,因此需要相當嚴謹的個人化設計,並且在醫師與營養師的監控下進行。若病人貿然進行低腹敏飲食,很可能會有膳食纖維攝取量不足、營養不良的風險。不過許多研究顯示,許多腸躁症患者的症狀在採用低腹敏飲食後改善許多。
 
然而,目前低腹敏飲食在台灣尚未成熟,一來是目前所定量出來的食物多是西方常見的食材,尚未擴及到亞洲甚至是台灣常用的食材。若未來要推廣,我們習以為常的食材或水果都需要經過分析與定量。其二是台灣受過相關訓練的營養師仍太少。不過可以確定的是,當人力與配套措施準備好時,未來腸躁症的治療也會逐步導入低腹敏飲食。
 
也因此,目前仍會建議病人以其他非藥物治療為主。雖然不建議貿然嘗試低腹敏飲食,但是可以參考高腹敏食物的清單,對照自己平時的飲食習慣,看看是否有自己的「地雷」食物,可先趨吉避凶。出處 https://pse.is/4smay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