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影音肝病資訊

嗯不出來 兒童便祕好苦惱

返回上一層
許多有小小孩的家庭都曾面臨孩子便祕的「大魔王」,所幸除了少部分是先天腸道蠕動異常或疾病因素所致,大多數孩子的情況是功能性腸道機能障礙,屬於可回復且非疾病性質的狀況。
 
孩子最常發生便祕的時期
嬰兒時期:從出生開始到吃副食品前後,寶寶的排便習慣會一直改變。若是全母乳的孩子,一至兩周才大一次便,都算正常,並不算便祕,寶寶體重有適時成長就不需要太擔心。而開始添加副食品後,可能因為攝取的水分、纖維量不夠而讓寶寶出現便祕或排便習慣的改變。
 
幼兒園時期:由於進幼兒園後,環境不同、生活作息改變,雖然有家長與老師協助孩童開始進行如廁訓練,但有些孩子可能會出現排便習慣養成的困難。
青少年時期:這階段的孩子在校時間長,課業壓力大,若在校的運動量普遍不足,加上在學校的飲食可能水分與纖維攝取不夠,也很常見出現便祕。
 
功能性腸道疾病的便秘,可參考羅馬準則第四版(Rome IV criteria)。
 
這些症狀中,父母常感到疑惑的是滲便或者大便太粗。當家長主訴家中孩子平時都有上大號的習慣,但學校老師或照顧者發現孩子內褲上這陣子常有大便沾黏或者留有一團大便,因擔心衛生習慣或孩子有其他的不舒服而來就醫。出現這類情況是因為大便積在腸道內太久,滲出一些糞水沾黏在內褲上或發生大便失禁,是便祕的典型表現。另外大便太粗,也是憋便習慣導致的症狀,並不是只有一顆一顆的樣子才是便祕。
 
不管是哪一個階段的孩子,造成功能性便祕的主因別無其他,就是合適運動與活動量下,排便習慣不規則,加上攝取的水分與纖維量不夠!若纖維攝取不夠,無法協助糞團形成一個體積,跟隨腸道蠕動順暢前進;再加上水分攝取不足且排便習慣不規則,糞團在大腸停留很久,水分被吸乾,也會變得更硬,因解便疼痛而更難排出。
 
若要緩解便祕造成的肚子痛或解便困難,急性期是針對排不出來的宿便處理。臨床上可經肛門使用灌腸劑通便,後續再輔以軟便藥如氧化鎂或lactulose藥水等利便劑,如果同時合併肛裂等狀況,更需局部擦拭藥膏,並耐心等待肛門附近傷口的癒合。急性期用藥後,維持期藥物使用時間的長短因人而異,短則幾個月、長則一兩年都有可能。醫師會評估排便改善狀況,適時開立慢性處方箋給孩童使用,在使用維持期藥物期間,重點在於讓孩子養成輕鬆解便,規律且自在的習慣,避免復發。詳細內容請見第106期好心肝會刊 https://pse.is/627z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