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影音肝病資訊

肝癌治療後 如何減少復發?

返回上一層
如何降低肝癌復發率是近幾年醫學界努力研究的方向,目前最有證據力的作法就是妥善治療B型、C型肝炎病毒。因此,有B型、C型肝炎病毒的病患應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盡可能控制病毒量、消滅病毒,特別是C型肝炎的病患,因為C型肝炎抗病毒藥物可以根除C肝,進而降低肝癌的產生與復發。
 
遠離其他肝癌風險因子也有幫助,例如有酒精性肝炎者必須徹底戒酒。脂肪肝在疾病發展過程中也可能引起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也會增加肝癌的發生率。若能積極減重、飲食控制、避免攝取含糖飲料及酒精、規律運動及控制好三高,也能逆轉脂肪肝,減少肝癌的風險。
 
近年也有國內外的醫學團隊嘗試於肝癌手術後加上附加治療,期能減少肝癌復發,例如術後給予「免疫加標靶」治療。一項名為IMbrave050的三期臨床試驗,針對早期但復發風險高的肝癌病人,於手術或電燒治療後,接續使用atezolizumab(癌自癒,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及bevacizumab(癌思停,標靶藥),結果顯示相較於手術後僅積極追蹤的病人,用藥的病人術後一年的復發率可降低3成左右,但長期追蹤結果仍待觀察。
 
還有其它做法也在研究中,例如肝癌手術後加上栓塞治療,或手術後加上干擾素、免疫治療或合併治療。亦有更新的研究:在手術前即開始使用免疫藥物,希望先清除癌細胞,並期待免疫治療反應可延續至術後,使療效持久、降低復發率。但不論是哪一種附加治療方式,都還在研究階段,尚未獲得國際公認可降低肝癌復發率。
 
面對肝癌高復發率的難纏特性,目前國內外的標準作法就是治療後定期追蹤。具體方式是依其復發機率決定追蹤頻率,通常術後二年內是復發率最高的期間,建議3個月追蹤一次,若追蹤二年未復發,追蹤的頻率就與慢性B、C型肝炎帶原者差不多,約每半年一次,如果有肝硬化則視情況縮短追蹤頻率。
 
有些病人會疑惑:「這樣的間隔追蹤,會不會來不及處理復發的腫瘤?」一般而言,肝癌體積倍增的平均時間約4至5個月,只要定期追蹤,即使有腫瘤復發,診斷時還有約7成仍屬於早期腫瘤,有機會接受根除性治療。
 
每次追蹤至少要做血液及影像檢查,兩種檢查都做可降低漏掉復發腫瘤的機率。其中驗血是篩檢肝癌最簡便的方法之一,主要是驗血清中的「甲型胎兒蛋白」(AFP),不過除了肝癌以外,急性肝炎恢復期或懷孕時,AFP都會上升,且早期肝癌病人約3~4成AFP數值不會升高,因此即使AFP數值正常,仍不能完全排除肝癌的產生或復發。
 
近來肝癌還有另一個腫瘤指標「異常凝血酶原(Protein induced by Vitamin K absence or antagonists-II, PIVKA-II)」。PIVKA-II為異常的凝血因子,通常在缺乏維生素K或是服用某些抗血栓藥物時濃度會增加,而肝癌患者可能因維生素K的生成機制受損,導致PIVKA-II持續累積、濃度上升。若合併AFP及PIVKA-II檢驗,可提高肝癌篩檢敏感度至80%。目前健保給付醫院此一檢查為每年兩次,但最精確的診斷仍需配合影像檢查。
 
影像檢查的工具則包括腹部超音波、電腦斷層檢查及磁振造影等。一般來說,當超音波發現肝臟有可疑病灶,而電腦斷層也難以判斷是否為惡性腫瘤時,才需要做磁振造影檢查,但以準確度來說,磁振造影確實更精準,現在還有針對肝臟的造影劑「Primovist」,比起傳統的「Gadolinium」顯影劑,更能偵測出肝臟局部病灶;且Primovist的代謝50%由膽汁排出,另外50%由腎臟排出,和Gadolinium完全靠腎臟排出的代謝模式不同,較不影響腎臟功能。此一檢查已通過健保給付,唯須符合特定條件:(1)肝癌高危險病人(含肝癌根除性治療後)合併AFP>100ng/mL,或AFP>20ng/mL且一年內呈現兩倍以上上升趨勢,或PIVKA-II(>40mAU/mL)腫瘤標記異常上升,唯超音波、電腦斷層未偵測到肝癌。(2)經治療後肝硬化或肝癌之病人,電腦斷層顯示疑似肝腫瘤,但無法確診或排除肝癌。每年以申報一次為限,其餘狀況必須自費負擔。
 
總之,肝癌即使復發,只要早期發現,腫瘤還小、數量不多或沒有轉移時,仍有許多方法可選擇。臨床上許多肝癌病人面對多次復發的衝擊,但一路上就像「打怪升級」一樣,過關斬將,活到8、90歲的依然不在少數。目前醫界也針對如何提早預測肝癌復發風險積極研究中,即便無法阻止復發,希望藉由更具體的預測復發指標來提早發現、治療,病友只要保持信心,有朝一日定可戰勝肝癌。全文請見第106期好心肝會刊 https://pse.is/63ad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