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肝會刊肝病資訊

第76期

出刊日:2016-10-15

返回上一層

糞便精煉可治病?

麝香貓解出來的咖啡,有人敢喝,但是取自人類糞便的「藥物」,你敢用嗎?糞便常被視為無用的排洩物,然而精煉過後卻可以治病,特別對於「困難梭菌」所引發的偽膜性腸炎,國外研究治癒率可達9成5以上。
 
諮詢╱陳介章(臺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內科臨床講師)
撰稿╱張雅雯
 
糞便精煉過後拿來治療某些疾病,這在國外已有實際臨床應用,只是國內僅在起步階段。為什麼會想要利用人類糞便來治病?這得從人體腸道的功能說起。
 
腸道不只是食物的通道,其實腸道在消化、代謝甚至免疫上,有其獨特的角色,我們吃進去的食物會影響人體的代謝及免疫系統,這些不單靠腸道細胞去達成,還包括腸道內的上千種細菌。人體和腸道內的微生物不斷地交互作用達到一個平衡,如同一個生態系。

 

腸道菌相3歲定型

 
一般認為出生前新生兒腸道幾乎是無菌的,出生後飲食開始將外界細菌帶入,慢慢建立起體內的腸道菌落,約莫在3歲後腸道菌落就定型。之後除非罹患疾病、接受手術或吃抗生素,才會大幅改變菌相。
 
腸道菌重要功能之一是消化代謝,比如人類消化酵素無法分解纖維質,而由腸道菌發酵纖維質產生的短鏈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可以被身體吸收,因此我們吃進的食物,不僅提供體內細胞之用,也讓我們的腸道成為體內細菌的發酵場與培養皿,細菌代謝的產物有些會經由腸道細胞吸收,進而影響人體。然而,這些代謝物不全然對人體都是好的,可能會影響我們的健康,甚至造成疾病。
 

好壞菌重點在平衡

 
腸道菌相平常處於平衡的狀態,人體的免疫細胞能夠辨識微生物上的特殊組成,進而誘發免疫反應。而腸胃道共生菌的平衡,能夠調節促進免疫反應的TH17細胞與抑制免疫反應的調節性T細胞(Treg),前者與腸胃道對抗病原菌感染有關,後者則會維持腸胃道免疫系統的恆定,避免過度發炎反應。若是某些因素改變腸胃道共生菌叢的組成,進而造成生態改變(dysbiosis),會導致腸胃道免疫系統失調,造成疾病。
 
研究發現,腸道菌相失衡與許多疾病相關,雖然對於腸道菌的了解日益增加,但目前尚無法了解所有腸道菌,或是針對特定的腸道菌進行調控,因此如何營造一個健康的腸道菌相環境,成為治療的方向。而糞便內含有為數眾多的腸道菌,因此成為調控腸道菌的工具之一。
 
將糞便過濾精煉後用來治療疾病
 
「糞菌移植」並非新奇的概念。早在公元300~400年間,東晉的葛洪在《肘後備急方》中就有「野葛芋毒、山中毒菌欲死者:並飲糞汁一升,即活」的記錄,這也是目前已知的用糞便治療人類疾病的最早記錄。
 
現今的「糞菌移植」並非直接拿糞便治療,而是取約50克至100克左右健康人的糞便,加生理食鹽水過濾雜質,經反覆處理後得到接近透明的液體,這個精煉過含腸道菌的糞液,會透過內視鏡或灌腸的方式注入患者的腸道,移植的腸道菌在患者腸道生長,藉此讓患者的腸道菌相回復平衡。此外,雖然有「移植」之名,但糞菌移植基本上沒有排斥的問題。糞便的提供者多半是找健康的親屬或是管理完善的糞菌銀行。
 
目前糞菌移植最常使用在「偽膜性腸炎」的治療。偽膜性腸炎是「困難梭狀芽孢桿菌」(Clostridium difficile)引起的疾病,患者多半身體比較差、合併多重疾病,住院中又用了很多抗生素,使得腸道菌相遭破壞,症狀可從輕微無併發症的腹瀉,嚴重的腹瀉、偽膜性大腸炎(pseudomembranous colitis),甚至整個大腸因為發炎脹起來(毒性巨結腸症,toxic megacolon),出現腸阻塞、敗血症,甚至死亡。
 

治療偽膜性腸炎效果好

 
困難梭狀芽孢桿菌是在使用廣效性抗生素下壯大的菌種,對一般常用之抗生素有抗藥性,所以不好治療。過去第一線治療常用口服藥硝基甲嘧唑乙醇(metronidazole),若效果不好則加上第二線用藥萬古黴素(vancomycin),不過由於患者的腸道菌相已經失衡,所以成功率只有約3成,很多人仍反覆復發。
至今國外已經有超過500例使用糞菌移植治療偽膜性腸炎報告,治癒率可達9成,副作用甚低,甚至可以減少復發,效果最明確。
 
台灣這部分治療仍在起步當中,正式報告只有1例發表在學術期刊,原因在於國人對糞菌治療的接受度不高,另一方面,國人感染困難梭狀芽孢桿菌的發生率雖然逐漸上升,但整體而言與西方人相比發生率不高,因此糞菌移植的需求較低。
 

有潛力應用於肥胖治療

 
由於腸內菌和代謝相關,國外動物實驗發現,移植瘦鼠的糞菌至胖鼠的腸道,可以改變胖鼠的代謝,治療胖鼠的肥胖。糞菌移植直接從改變腸道菌相著手,可利用糞菌移植打造像是瘦子的腸道生態,因此有治療代謝症候群的潛力,目前在人體的研究仍在進行中。
 
在發炎性腸炎的治療上,目的是讓腸道的環境比較像正常免疫功能的腸道,可減少腸道被自身的免疫系統破壞。目前這方面的應用仍在發展中。國外相關臨床試驗指出,可讓2至4成患者症狀減輕,漸漸減少藥物、甚至停藥。
 
因此,未來的應用範圍除了偽膜性腸炎,包括發炎性腸炎、腸躁症、大腸癌,甚至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肥胖症、過敏等,由於都被發現與腸道菌相的失衡有關,可能成為可行的治療選擇。而隨著我們對腸內菌功能、機轉及調控更一步的了解,我們日後有機會發展細菌療法(bacteriotherapy),不再使用糞便作為糞菌移植的來源,人們可以服用純化的單一菌種或細菌群治療相關疾病。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