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肝會刊肝病資訊

第91期

出刊日:2020-07-15

返回上一層

子宮內膜癌5問 / 陳祈安教授 專業解答

好心肝門診中心婦科特聘教授
臺大醫院婦產部兼任主治醫師
臺大醫學院婦產科教授
醫學專長:一般婦科、婦癌手術、婦癌化學治療

Q1 子宮內膜癌會有什麼症狀?
A
子宮內膜癌唯一且最典型的症狀,就是不正常出血,而且,比較多的情況是發生在停經後。如果是性行為後出血,很多是子宮頸問題,如:發炎或子宮頸病變,另外子宮內膜不牢固等也可能會有此狀況;而於月經周期的出血,若能判斷是在排卵期左右,則多為排卵期出血,與子宮內膜癌的關係並不大。不過,有少部分較年輕女性會在非排卵期出血,若有出血量少、持續時間長,且滴滴答答無法乾淨時,應及早就醫確診。

Q2 子宮內膜癌能經由子宮頸抹片檢查篩檢嗎?應該做哪些檢查及早發現?
A
子宮內膜癌細胞能由子宮頸抹片找到的頂多只有25~30%,而且大多是比較嚴重的病患,因此不是可行的方法。另外有人嘗試用陰道超音波檢查量子宮內膜厚度來篩檢,但對於還有月經的女性,內膜厚度是會隨著周期變化的,因此要了解是否有子宮內膜癌,光靠陰道超音波檢查的準確性並不高,大部分的女性仍須藉由侵入性的檢查,如子宮內膜切片(子宮內膜刮除)的方式,透過病理檢查才能確診。不過,並非所有人都需要進行這項手術,仍須由醫師評估。

Q3 哪些人是子宮內膜癌的高危險群?如何及早預防?
A
近幾年來,子宮內膜癌的發生率已超越子宮頸癌、卵巢癌,且有增加的趨勢。子宮內膜癌雖然好發於更年期婦女,但從臨床來看,30歲以後便有罹患風險,高峰期約落在56歲,前後10年會有比較高的罹患比例。

子宮內膜癌的發生主因為動情激素過度刺激,如果發生在年輕女性身上,通常懷疑可能與沒有排卵有關,因為月經周期間的子宮內膜會變薄,這時開始有動情激素的刺激來造成子宮內膜生長,等到每個月的排卵後,又有黃體素的作用與保護,能讓內膜牢固以及進行分化,接著子宮內膜就又脫落,而成為下一個周期月經的來潮。倘若在動情激素持續刺激下,又沒有黃體素來穩固它,久了之後就會發生問題。

也就是說,子宮內膜癌的高風險群,與沒有黃體素保護的動情素過度刺激有關,未排卵或本身有多囊性卵巢等疾病就屬這一類的問題。此外,環境荷爾蒙主要會有動情素的作用,但是否有關有待進一步的研究。遺傳基因方面,跟大腸癌有關的HNPCC基因被證實相關。過去有一說認為與更年期後給予荷爾蒙補充有關,但目前看來並非如此,因為一般進行荷爾蒙治療時,同時會併用黃體素,通常是不會產生此問題的。

再者,子宮內膜癌的發生跟乳癌也有關係,但多半是因為攝取過多的脂肪類所導致,不過,某些治療乳癌所使用的藥物,可能產生雌激素的作用,也可能造成這類問題,但實際上不多。
 
Q4 罹患子宮內膜癌一定要切除子宮嗎?
A
治療子宮內膜癌最好的方式就是切除整個子宮,包括拿掉子宮及兩側輸卵管,以及卵巢切除。畢竟長在子宮內膜的癌細胞,有可能隨著輸卵管向外擴散而分布在子宮、卵巢以及腹膜的表面,因此全部拿掉會比局部拿掉更安全。
當子宮內膜癌侵犯到子宮頸(第二期),手術後仍須追加放射線治療,若為晚期病灶,則以化療、放射線治療,或可再加上高劑量黃體素治療。

不過,仍有生育需求的女性,臨床也採用子宮刮除的方式,再給予高劑量的黃體素治療,試著先讓病灶消除,讓其先有機會生育,不過一般建議生產過後還是需拿除子宮。要提醒的是,這種治療方式並沒有經過大規模的人體試驗,失敗率也較高,且可能仍會復發,只有在特殊狀況下,才可能採取此治療方式。

此外,由於子宮內膜癌的患者,也可能同時有肥胖、糖尿病等共病,若經評估有手術風險時,才可能採取不手術只做單純的放射線治療。

Q5 子宮內膜癌的預後如何?
A
子宮內膜癌的預後與期別有關,整體來說預後不錯。以目前臨床分類來看,子宮內膜癌分第一型與第二型;通常第一型分化良好,屬早期發現,存活率超過75%,頂多出現更年期症狀,可給予短期荷爾蒙補充療法。預後比較差的為進入第3期以上,轉移到淋巴腺等,這時會再追加放射線治療或化學治療,一般來說,5年存活率也有50%。

至於第二型則是較少見的細胞癌,約占子宮內膜癌的25%,通常治療效果不佳,若開刀則需盡量採取全子宮切除術,再加上放射線治療或化學治療,但預後較差。

無論如何,患者經過治療後,仍須定期回診追蹤,復發時才能及早治療。

(整理/鍾碧芳)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