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最新消息

亞太地區藥物性肝損傷有上升趨勢?!|好心肝·好健康

返回上一層

所謂藥物性肝損傷,泛指中藥、草藥、西藥及保健類食品(或稱營養補充品)所造成的肝傷害。

在台灣,因B肝、C肝盛行,藥物性肝損傷不算常見,也較少受到重視;但藥物性肝損傷一旦發生,輕則肝輕微發炎,重則可能造成猛爆性肝炎,即使進行肝臟移植,預後也不一定好,很可能危及生命,不宜輕忽。

關於藥物性肝損傷的發生率,目前中國的回溯性研究統計出發生率約10萬分之24,但專家推測仍是低估。在台灣雖然缺乏完整的統計,不過根據黃以信教授2021年發表於《肝病國際》(Hepatology International)期刊的研究,9年間(2011年到2019年)於6大醫學中心就收集到由醫師診斷之1297例藥物性肝損傷的案例,其中死亡率高達9.2%。

另根據藥害救濟基金會的統計(1999∼2023/1),申請案件中最常見的不良反應類別,以皮膚及皮下組織疾患為最大宗(佔67.49%),其次就是藥物性肝損傷(佔8.65%)。

另外,2022年印度肝膽科學研究所 Ankur Jindal助理教授發表於《肝臟國際》(Liver International)的一篇針對亞太地區肝衰竭的流行病學研究提及,過去亞太地區肝衰竭以病毒性肝炎與藥物性肝炎為主要原因,但近年趨勢出現變化,因為病毒性肝炎控制成效佳,反而藥物性肝損傷所致的肝衰竭案例逐漸攀升。

亞洲地區因為中藥材是飲食文化的一部分,民間習慣自用中草藥治病強身,加上經濟水準提高,民眾對健康、養生的追求,喜吃各種營養補充品;歐美地區也不乏因為吃營養補充品或不明減肥藥而導致肝損傷的情況。整體而言,中草藥暨營養補充品所致的藥物性肝損傷,在各國幾乎都是重要議題。

此外,部分西藥導致藥物性肝損傷的風險也相當高,例如服用抗結核用藥isoniazid等,甚至有高達10∼20%可能出現肝發炎指數上升的情形,1%會出現嚴重的肝衰竭,其中死亡率高達10%。由於此藥使用人口眾多,以全球來看,抗結核藥物導致之肝損傷可說佔西藥藥物性肝損傷的第一位。

諮詢/黃以信(教育部部定教授、台北榮民總醫院暨振興醫院胃腸肝膽科特約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