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期
出刊日:2022-01-12
返回上一層【總編輯的話】重新認識你的腸道菌
近幾年來,腸道菌(又稱腸道微菌叢)的相關研究百花齊放,諸多發現均指向腸道菌和身體各器官、重要機能密切相關,還會誘發各種疾病的產生,儼然成了「萬病之源」,甚至與癌症免疫療法的療效也有關;每個人的健康狀態深受腸道菌影響,似乎顛覆了原本的認知。
不過,與其說是顛覆,不如說是醫學轉而回頭重拾老祖宗的智慧。早在公元300∼400年間,東晉的葛洪在《肘後備急方》中就有「野葛芋毒、山中毒菌欲死者:並飲糞汁一升,即活」的記錄;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也記載人的糞便可以入藥;但為何糞便可治病?古人未能說明的,現代醫學揭曉答案:原來是糞便裡的細菌發揮了作用。
有鑑於腸道菌研究的重要性及未來性,早在2016年美國就撥款約1.2億美元用於發展國家微生物組計畫(National Microbiome Initiative,NMI),台灣醫界也不落人後,組成「台灣微菌聯盟」展開各項研究。本期《封面故事》即訪問台灣微菌聯盟理事長、陽明交通大學吳俊穎教授,詳細解析微菌叢與肝臟,乃至於全身健康的關聯性。當微菌叢的神秘面紗一層層被揭開,對醫學可能造成重大突破,也許有一天,治療或預防某些疾病的方式,就是吞下一些含有微菌的膠囊如此簡單,到那一天,恐怕許多醫學教科書也要改寫了。
當然,許多研究還在初步階段,仍須更多資料證實,且讓我們靜待科學進展。如同本期《焦點特寫》介紹中研院謝世良教授團隊率全球之先,找到B肝病毒入侵肝細胞的免疫機制,此一重大發現也有潛力做為根除B肝的「鑰匙」,不過仍須進一步人體試驗證實。
在有更令人振奮的研究結果出爐前,提醒民眾不要忘了防範肝病最基本的原則:抽血檢驗B、C肝,依照檢驗結果定期追蹤及治療。前一陣子又有幾位名人罹患肝癌或肝硬化引起社會關注,這些案例再再提醒我們,預防勝於治療,早期發現又勝於晚期才就醫,期盼大家謹記保肝的秘訣,健康迎向下一年!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
- 張洪量妻子肝硬化一度病危 換肝重生 「體內有顆台灣的肝臟了」
- 前外交部長歐鴻鍊肝癌病逝 藝人蔡頭罹患肝癌住院治療
- 腸道菌 如何影響肝臟與全身健康?
- 解開病毒抑制免疫系統之謎 根治慢性B肝露曙光!
- 「心」「肝」寶貝如何相互影響?
- 大腸的各種檢查
- 多發性肝癌,怎麼救?
- 換肝後,肝癌為何還復發?
- 【愛肝新樂園】保肝靠自力救濟 不是殘劑
- 口乾、口苦、口臭⋯ 消化有問題嗎?
- 我該做酒精代謝酶基因檢測嗎?
- 胰臟難檢查, 如何掌握胰臟健康?
- 肝爹信箱 有問必答
- 「今年超了沒?」 華中扶輪傳愛 為弱勢民眾守護健康
- 全台腹超大連線 12家醫院總動員
- 動脈硬化4問 林鴻儒醫師專業解答
- 青春痘5問 林明秀醫師專業解答
- 慢性病管理5問 劉珈麟醫師專業解答
- 攝護腺肥大5問 周淇業醫師專業解答
- 幽門桿菌4問 謝睿穎醫師專業解答
- 【好心肝故事】沒有B肝、也沒有C肝 施伯南先生 每年一「超」,及早發現肝癌
- 好心肝門診中心即將擴建11樓診間服務 懇請各界愛心響應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