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肝會刊肝病資訊

第97期

出刊日:2022-01-12

返回上一層

【好心肝故事】沒有B肝、也沒有C肝 施伯南先生 每年一「超」,及早發現肝癌

連續10年來,扶輪社社友施伯南先生定期於本會肝病健康中心做肝病篩檢,在一次超音波檢查中,發現了肝癌。
 
撰稿/陳淑卿

當醫師告訴我長了肝癌,我其實沒有太訝異,只想著這一天終於到來!」前財團法人紅絲帶基金會董事長施伯南先生將近一年前做了肝癌切除手術,歷經不適,如今已能談笑風生道出這段歷程。
【圖說:施伯南先生以健走回復體力。】
 
現年75歲的施伯南先生為前扶輪社大同社社長,該社自2010年起,每年於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肝病健康中心舉辦健康例會,由基金會肝膽專科醫療團隊為社友做肝病篩檢服務,包括抽血及腹部超音波檢查。施先生連續10年來在健康例會保持全勤,沒有B型肝炎(HBsAg陰性),也沒有C型肝炎,肝指數也一向正常,只有輕微的脂肪肝。

慶幸還能以手術切除肝癌
2020年9月在醫院做例行的心臟內科回診,抽血發現肝指數較以往微微上升到30 U/L。12月在肝基會的健康例會檢查,郭雨庭醫師做腹部超音波時發現疑似肝腫瘤,抽血肝指數超過40 U/L,甲型胎兒蛋白正常約2ng/mL。肝基會協助轉診至郭雨庭醫師在臺大醫院的門診,做進一步的相關檢查,認為是肝癌。經轉診外科部吳耀銘醫師診斷評估,該腫瘤為原發性,可以施行僅4個小傷口的微創手術。因正值農曆過年,經安排於年後2021年2月18日施行手術,術後檢視病理報告,確認為一顆3.2公分的肝癌,所幸癌細胞未侵犯血管。

「麻醉恢復期間是不舒服的,傷口則完全沒有疼痛感,比較困擾的是大小便不適。」施先生住院9天,術後睡眠不佳,大約一個月後才逐漸恢復正常。這幾個月遵照醫囑定期回診,檢查皆正常。

施先生雖然沒有B、C肝,不過經抽血檢查,其B肝表面抗體(Anti-HBs)為陰性,B肝核心抗體(Anti-HBc)為陽性,顯示曾感染過B肝病毒,仍為肝癌之高危險群。

「偏偏我又愛好杯中物,退休這20年來幾乎每天喝酒,喝多的時候可達半瓶威士忌,一方面想沒有B、C肝,就放心沉醉在這樣的生活;不過,另方面還是不太放心,因此每年都去肝基會的扶輪社健康例會做檢查,所以檢出肝癌並不意外。」施先生也很慶幸因為每年一次的超音波檢查,才得以早期發現肝癌,才有機會以手術切除肝癌。

感謝基金會協助,提醒全民做腹超
在整個轉診治療過程中,施先生特別感謝基金會的協助與關懷:「以往我未曾在臺大醫院就醫,基金會病友服務部綦淑倩主任很有耐心地帶我去掛號,告訴我一些相關位置,減少我在院內摸索的時間。住院期間,許金川教授帶領好心肝醫療團隊多次探視,倍感溫馨!」

施先生並肯定扶輪社多年來與肝基會攜手共同推動肝病防治,得以找出肝癌高危險群。2021年,肝基會啟動「你今年超了沒─全民腹超十年計畫」,藉由腹部超音波檢查,早期發現肝癌。施先生以自身罹癌經驗,特別提醒大家,即使沒有B、C肝也應該每年做一次腹部超音波檢查,才有機會像他這樣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圖說:施伯南先生(右一)感謝許金川教授(右二)暨好心肝醫療團隊協助轉診及關懷。】
 
【醫師的話】
定期腹超,才能找出早期肝癌
諮詢/楊培銘(本會總執行長、臺大醫學院名譽教授)
 
施先生的抽血檢查結果顯示B肝表面抗原陰性(HBsAg(-)),B肝表面抗體陰性(Anti-HBs(-)),B肝核心抗體(Anti-HBc(+))則為陽性,代表他曾感染B肝病毒。

這一類型的人,究竟是隱匿的B肝帶原者,或是於B肝病毒進入人體內6個月就將病毒排出體外且曾產生B肝表面抗體,但經過數十年後抗體消失者,實在無法分辨。即便是後者,因為B肝病毒曾經進入肝細胞一段時間,究竟與肝細胞發生過什麼樣的互動,肝組織產生什麼變化,難以判斷。

台灣新生兒全面施打B肝疫苗前(1986年)的世代,即目前年齡大於35歲的成年人,約8成皆曾感染過B肝病毒,其中約1/5不幸演變成慢性帶原者,其餘4/5則產生表面抗體,這些成年人中,B肝帶原者固然是罹患肝癌的高危險群,但產生表面抗體者發生肝癌的機率仍較從未接觸過B肝病毒者為高,因此仍應定期接受肝癌檢查為佳。

超音波併甲種胎兒蛋白(AFP)檢查是偵測早期肝癌的利器,所幸施先生有定期檢查的習慣,才能及早發現肝癌,才有機會用手術切除治療。

因此,特別提醒除了B、C肝帶原者應每半年做一次腹部超音波檢查外,年滿40歲民眾不論有無B、C肝帶原,也應該每年做一次腹部超音波檢查,才能避免肝癌發現太晚而危及生命。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