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期
出刊日:2023-04-07
返回上一層小兒包皮過長5問 賴鴻緒教授專業解答

賴鴻緒教授
好心肝門診中心一般暨小兒外科特聘主治醫師
好心肝基金會醫療策略暨外科體系總顧問
臺大醫學院名譽教授
醫學專長:小兒外科、一般外科、營養醫學
好心肝門診中心一般暨小兒外科特聘主治醫師
好心肝基金會醫療策略暨外科體系總顧問
臺大醫學院名譽教授
醫學專長:小兒外科、一般外科、營養醫學
Q:包皮的功能為何?
A:男性特有的包皮是指包覆在陰莖末端、龜頭及陰莖頸溝的皮膚及內側黏膜層的皮膜。它的正下方有繫帶連接到龜頭下方,平時,陰莖及龜頭都在包皮內,只有在勃起時,陰莖才會突出於包皮外,否則單從外觀只會見到包皮而不會看到龜頭本身。
A:男性特有的包皮是指包覆在陰莖末端、龜頭及陰莖頸溝的皮膚及內側黏膜層的皮膜。它的正下方有繫帶連接到龜頭下方,平時,陰莖及龜頭都在包皮內,只有在勃起時,陰莖才會突出於包皮外,否則單從外觀只會見到包皮而不會看到龜頭本身。
包皮的功用眾說紛紜,有人主張包皮具有免疫球蛋白E和G,認為可以保護龜頭及尿道,降低尿道發炎的機率,但這其實沒有足夠的醫學證據。像是有些國家或地區,一出生就行割禮,也未見有較多龜頭發炎或受傷的案例。多數醫學專家認為,包皮沒有實質的保護作用,但卻可能因皮膜過長、過緊,反而誘發發炎。
Q:包皮過長的定義?包皮過長會有什麼問題?
A:包皮的長短與遺傳很有關係,如果父親包皮長,兒子的包皮也會較長。通常只要以肉眼觀察,就能看出包皮的長短或過緊、歪斜或發炎等現象。醫師看診時,會嘗試將包皮剝開,對於不易剝開者,有時會塗抹類固醇藥物來試著剝開,不過,偶爾也會有剝不開且很痛的狀況,此時醫師會進一步診斷是否有發炎、太緊、沾黏、潮濕或有尿垢堆積的現象,同時判斷究竟只是因為太長無法清洗,或有其他先天構造上的問題。
包皮如果太長沒處理,再加上沒有定期剝開清洗,或者是因為包莖導致龜頭無法露出清洗時,長時間累積髒污,會引起包皮內尿垢的堆積,形成內側黏膜囊狀水泡,即為包皮囊腫;有時加上會癢,小孩用手觸摸便容易滋生細菌,引起包皮及龜頭發炎,甚至造成包皮紅腫熱痛等現象。此時若不及時處置,發炎狀況會向上延伸,引發尿道炎、膀胱炎,甚至腎臟炎等併發症,嚴重時也可能傷及腎臟功能。
Q:包皮需要割嗎?適合的時機?如果不割,應如何處置?
A:到底需不需要割包皮?什麼時候割?確實有許多不同意見。排除宗教因素,從醫學觀點來看,如果包皮有以下症狀,會建議進行包皮環切手術:
● 太長,長到不容易剝開,導致包皮內部潮濕、骯髒。
● 太緊,緊到裏頭的尿垢無法清洗。
● 有發炎疼痛,小便時有灼熱、刺痛感,因此導致孩子有憋尿現象。
● 陰莖明顯歪斜,外觀異常到會影響孩子的心理成長。
如果決定要割,最佳時間是剛出生的新生兒期,因為在新生兒期的手術最容易、出血量少、痛覺較不敏感、不必麻醉、不會留下痛苦的記憶,在成長過程中可保持良好的衛生狀態。建議需要手術者最遲要在3歲前完成,除非是比較胖、陰莖太短太小、有尿道下裂的病童等特殊情況時可延緩開刀時程。
如果選擇不割包皮,也應該每天剝開清洗;有些不易剝開或剝開會流血疼痛者,可以請醫師提供類固醇藥膏,每天在包皮沾黏處塗抹,再慢慢推開清洗。如果仍然太緊無法剝開,還是建議開刀切除,以免發炎並衍生問題。
Q:包皮過長的手術方式?
A:傳統的手術方式是以包皮環切術為主,是將包皮外圍皮膚切除一圈,再切除內圈黏膜層,手術時間比較長,約30至60分鐘,會稍微流血,術後有明顯腫脹,疼痛癒合時間比較久,術後照護上也須較為費心。
還有一種簡便的開刀方法,就是將包皮消毒並剝開龜頭清除尿垢後,將包皮拉出,以夾子(如骨剪等)夾住適當長度,大約1~2分鐘,將過長的包皮直接切下,再將龜頭推出,仔細以電刀止血,然後以肉線縫合即可,大約10~15分鐘可以完成,而且便宜又有效。
近幾年有比較新的割包皮技術,例如包皮槍(自動包皮切割吻合術),是根據個人陰莖大小套用不同尺寸,一次切除包皮並搭配縫合釘縫合傷口,手術時間可縮短至5至15分鐘,也可降低疼痛程度及出血量。包皮槍的另一個好處是術後照護簡單,一般約1周後就能恢復、縫合釘約3周後會自行脫落,但手術費用相對較高。
Q:小孩割包皮後,長大後會有後遺症嗎?
A:有父母擔心小孩在割完包皮後,會感覺陰莖和包皮都變短了,怕會因此影響日後的勃起功能,其實,陰莖上的皮膚是會隨著年紀漸長而逐漸增生,即使在幼年時割了包皮剩下的皮膚不多,長大後也不太會有因勃起而產生的不適,更不用擔心會影響勃起功能。長大後的皮膚仍會長到足夠的長度,父母不用過於擔心可能引發勃起疼痛的後遺症。
(整理/鍾碧芳)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
- 總編輯的話|謹慎用藥,不傷肝
- 3大學會共識: 糖尿病患應積極篩檢C肝並治療 降低併發症風險
- 歌王歌后聲帶灼傷 竟是「胃食道逆流」所致
- 藥物性肝損傷易輕忽 吃補、吃藥 當心傷肝!
- 大腸息肉切除「 冷」、「熱」有別! 研究證實冷切可減少出血率
- 我得肝癌的機率有多高? 風險預測模型可找出高風險族群
- 肝臟成為「治病重鎮」 把核酸藥物送進肝臟,可根治肝外疾病!
- 看「胃相」掌握胃癌風險 人工智慧判讀快又準
- 殺菌防胃癌 不影響腸道菌平衡 第二線救援四合一療法效果好
- 愛肝新樂園|有膽結石,留著當舍利子?
- 好不容易換肝卻失敗,怎麼會這樣?
- 從NAFLD 到MAFLD 脂肪肝病更名, 凸顯與代謝異常息息相關!
- 易與急性腸胃炎混淆 發炎性腸道疾病發生率上升 掌握正確診斷及治療關鍵
- 胰臟開刀, 需要選達文西機械手臂嗎?
- 肝爹信箱 有問必答
- 今年超了沒?全民腹超總動員 前進阿里山部落 發現8 位疑似肝腎腫瘤
- 憂鬱症5問 胡海國教授專業解答
- 貧血3問 田蕙芬教授專業解答
- 女性更年期5問 華筱玲醫師 專業解答
- B肝病毒量7問 洪俊銘醫師 專業解答
- 好心肝故事|臺大沈冬教授的健檢體悟 想完成天命,得維持健康!
- 好心肝門診中心擴建,11 樓門診服務正式啟動 亟需您的愛心「掛名」襄助 歡迎各界愛心人士或企業認捐 用愛守護國人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