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最新消息

保健食品天然不等於無害?!|好心肝·好健康

返回上一層

許多病人會拿出包裝精美、標榜「純天然」的保健食品,試圖說服醫師這個多吃也沒有害處。然而,這些產品從原料到最終成品,往往經過提取、消毒、提煉、乾燥、包裝等多道製程,早已非「純天然」。即便原料來自天然來源,進入人體的已經是經過加工處理的產物。此外,天然的東西並不代表無害,例如某些蘑菇雖然是天然生長,但誤食還是會致命。那麼,為何大家會認為「純天然」的保健食品就絕對安全呢?

兩個經典的例子可以說明這一點:一個是兒茶素,另一個是紅麴。

兒茶素因為被發現有抗氧化的功效,所以是保健食品中的常見成分。然而,早在實驗階段,科學家便發現兒茶素可能引發肝細胞壞死,導致肝毒性,進而損害肝功能。其致毒風險主要與劑量及使用者的體質有關。對於大多數人而言,若從營養補充品攝取,每日攝取超過800毫克可能存在健康風險,而台灣的法規要求每日攝取上限不得超過300毫克。可是,每個人的體質不同,相同劑量時有些人沒事,而另一些人卻可能出現問題。因此,當醫師發現病人肝指數異常而要求暫停營養補充品的使用,其實是非常合理的預防措施。

紅麴的例子則更具代表性。紅麴因含有類似statin(常用於降膽固醇的藥物)的活性成分,能幫助降低膽固醇,因此常被製成調節血脂的健康食品。然而,由於其成分與降膽固醇藥物相似,使用時同樣存在肌肉疼痛、橫紋肌溶解症及肝功能異常的風險。此外,過去紅麴產品曾因製程遭青黴菌污染,導致「軟毛青黴酸」的存在,使得某些使用者出現腎臟問題。這些風險並不意味著所有紅麴產品都一定會傷害肝腎,而是提醒我們,在使用健康食品或保健食品時,不應抱持過度樂觀的態度。

撰稿╱林姿伶(好心肝門診中心副院長及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臺大醫院綜合診療部兼任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