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最新消息

有胃食道逆流症狀卻一直治不好? 原來是這個!|好心肝·好健康

返回上一層

有些患者長期有胃食道逆流症狀,也服用各類治療藥物,卻不見效。臺大醫院曾屏輝教授研究團隊發現,這類「難治性胃食道逆流」患者高達8成實為「功能性食道疾病」(functional esophageal disorders),常合併焦慮、憂鬱等身心問題及睡眠障礙,難怪制酸藥物都沒效。

這項研究是針對190位對PPI藥物治療反應不佳的逆流病人,檢測發現逾8成都屬於功能性疾病,其中57.9%屬於功能性胸口灼熱(functional heartburn),25.3%是屬於逆流過度敏感型(reflux hypersensitivity),這兩種合計83.2%;只有16.8%屬於「非糜爛性逆流症(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也就是確實是胃酸造成的不適。

這些患者感受到的症狀與真正因胃酸逆流造成的患者感受一樣,甚至有過之無不及。在接受24小時MII-pH檢測時,患者自覺不適就會按一下按鈕,有患者觸控按鈕超過百次,可是最後比對酸鹼度時發現他根本沒有胃酸逆流,也就是「假逆流」;而有些患者確實有胃酸逆流,但數值並未超標,卻感到非常不舒服,屬「過度敏感型」。

這類患者的症狀多半肇因於過度緊張焦慮導致自律神經失調,腦腸軸傳導出現異常,因此建議接受身心科諮詢及治療,此外也要注意飲食與生活作息的規律,保持充足睡眠、心情平穩,有利於病情控制。

另外,還有一類「食道弛緩不能」(achalasia)的患者,病因可能與神經元受損或自體免疫疾病有關,其食道中下段幾乎無法蠕動且下食道括約肌舒張出問題,常常一躺下,積在食道的食物就直衝上來,診斷須靠高解析度食道壓力檢查,確認賁門鬆緊度與食道收縮力,以對症治療。

總而言之,胃食道逆流的治療並非給予控制胃酸的藥物如此簡單,需透過詳細病史詢問及各種客觀檢查仔細地推敲出確切病因,給予「個人化」的精準治療,才能有效面對這個惱人的文明病!

諮詢╱ 曾屏輝(臺大醫學院內科臨床教授、臺大醫院綜合診療部內視鏡科主任、臺大醫院內科部胃腸肝膽科暨健康管理中心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