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最新消息

消化不良5問 朱祐龍醫師 專業解答

返回上一層
朱祐龍醫師  好心腸診所肝膽腸胃科專任主治醫師
醫學專長:一般內科疾病、消化系疾病、內視鏡檢查、腹部超音波檢查
 
Q1:什麼是消化不良?
A:消化不良(dyspepsia)是門診常見的主訴,泛指上腹部(胃或十二指腸區域)的相關症狀。
可以是消化道器官結構表現,如胃食道逆流、消化道潰瘍、消化道腫瘤或是膽胰的疾病;藥物引發,如使用非類醇類消炎止痛藥、抗生素;或代謝疾病所導致,如糖尿病、尿毒症、甲狀腺功能異常等。
也可能沒有器官結構上的病變,純屬功能性的問題,這類型統稱為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根據統計,功能性消化不良大概影響所有成年人口的10~30%,是最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之一。
 
Q2:消化不良有哪些症狀,如何診斷?
A:消化道器官疾病、系統性代謝疾病涵蓋的面相較廣,以下以最常見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來做討論。
依據2016年發表的羅馬準則(ROME IV criteria),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狀需在診斷前6個月已發生,且於近3個月內持續存在,經檢查(包含內視鏡檢查)後,並無器質性病變。分為兩個亞型:
A. 餐後不適症候群(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 PDS)
B. 上腹疼痛症候群(Epigastric pain syndrome, EPS)
 
 
診斷標準
補充標準
PDS
每周至少三天,出現一個以上的症狀:
1.餐後腹脹不適,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
2.容易飽脹感,嚴重到無法吃完一般分量的餐。
併有餐後上腹痛、灼熱感、脹氣、頻繁打嗝或噁心感。
EPS
每周至少一天,出現一個以上的症狀:
1.嚴重上腹疼痛感。
2.嚴重上腹灼熱感。
上腹疼痛可能因進食引起,進食後緩解。或是空腹時發生。
併有餐後脹氣、打嗝或噁心感。
 
 
Q3:哪些原因會造成消化不良?
A:造成消化不良的原因有許多,包含以下幾個面向:
․腸胃蠕動功能受影響:可能因腸胃道的細菌或病毒感染,影響並損傷到腸胃道的神經組織,導致胃部蠕動異常或幽門調節失調。
․臟器知覺敏感度受影響:由於臟器對外界物理或化學刺激的知覺敏感度上升,而導致症狀或是症狀的加劇。 
․免疫功能影響:慢性黏膜發炎引發異常免疫反應,進一步導致發炎細胞增加、細胞激素上升、黏膜屏蔽完整性下降,而產生消化不良症狀。
․微菌叢改變:微菌叢也會影響黏膜完整性、腸道神經叢活性及免疫功能,進一步也會造成腸胃蠕動變化並影響臟器知覺敏感度。
․基因遺傳相關:近期的大規模研究顯示,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人中,遺傳相關性大概只占5%,所以遺傳因素雖然有影響但占比不高。
․身心疾病影響:情緒、壓力會影響自律神經功能,也會影響到腸胃道的蠕動,造成功能性消化不良。
 
Q4:長期壓力跟消化不良的關係?
A當處在長期壓力下,交感神經會持續興奮,使得腸道蠕動減慢,同時身體會分泌壓力激素,如皮質醇和腎上腺素,進而導致胃酸分泌增強、干擾黏膜修復並影響腸道菌群的平衡,產生壓力性潰瘍、消化不良等症狀。
此外,近年來越來越多研究發現腸胃道與腦部會雙向溝通,稱之為腸―腦軸(Gut Brain Axis)。腦部透過神經系統(主要是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的作用,去調控腸胃蠕動吸收;腸道也透過內分泌系統及微生物菌叢,去發出各種訊號去影響腦部。當這個雙向的溝通受到飲食、壓力、情緒或感染等各項因素的影響,就可能出現失調。
 
Q5:除了藥物治療,日常生活及飲食注意事項?
A首先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保持均衡的飲食,增加膳食纖維攝取,並補充充足的水分。此外,油膩食物有明確實證會引起胃部蠕動功能變慢,並影響臟器知覺敏感度,應盡量減少。
再來要有規律、適度的運動,運動可以促進腸道蠕動,改善消化功能。
最後要有充足的睡眠,且找到有效的紓壓管道(如:運動、瑜伽、冥想),以減緩腸―腦軸間的雙向失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