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影音肝病資訊

抽血驗肝癌準不準?搞懂肝癌腫瘤標記

返回上一層
血清腫瘤標記是從血液檢驗所偵測到癌細胞產生的一些物質,有些則是身體對癌細胞產生反應而間接產生;若檢驗出異常的數值,可用以協助早期診斷癌症或治療前後追蹤、偵測癌症復發等。
 
以肝癌來說,最常使用的腫瘤標記是甲型胎兒蛋白(AFP)。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用來篩檢肝癌時,AFP的數值愈高與肝癌的關係愈大,但研究也發現,有三分之一的肝癌病人,此數值是正常的(小於20 ng/ml);三分之一介於20 ng/ml到400 ng/ml;三分之一大於400 ng/ml。研究發現,這些明明有肝癌但AFP正常者,往往是小於2公分的小型肝癌,可見AFP對早期肝癌診斷的敏感度有待加強,它可以抓到較大的肝癌、卻可能漏掉小的肝癌。
 
近年又有一個腫瘤標記可應用於肝癌,稱為維生素K缺乏或拮抗劑誘導的蛋白質-II,又稱為異常凝血酶原。
 
相較於AFPPIVKA-II有幾項優點:
  1. 半衰期較短(在血液中存在的時間較短)。
  2. 提升偵測肝癌的敏感度。
  3. 可反映腫瘤的階段性變化。
PIVKA-II的檢驗費用較AFP昂貴,健保於2020年6月30日公告有條件給付PIVKA-II檢驗,給付對象有兩大類,一是肝硬化之慢性肝炎(含酒精性肝硬化),且需符合特定條件(註);二是接受根除治療的肝癌病患。除了對象的限制,健保也規定每年檢查以2次為限,因此若不符健保規定又想要檢查,需自費一千多元。
 
做這項檢查前要注意,因血中PIVKA-II的生成與維生素K有關,所以抽血檢測前應避免服用維生素K或與維生素K拮抗相關之抗凝血藥物,以免造成干擾,導致檢驗結果出現偏差。
 
肝癌還有個很有潛力、敏感度更高的腫瘤標記AFP-L3。研究發現,AFP其實還可以分為三種不同的亞型:AFP-L1、AFP-L2、AFP-L3,其中,AFP-L3只能由腫瘤細胞產生,可以說是肝癌的特異性腫瘤標記。臨床研究發現,小於2公分的小型肝癌,大約35%的血清中驗得到AFP-L3,所以如果檢驗AFP-L3,可以彌補只檢驗AFP有三分之一的肝癌會被漏掉的不足。此外,AFP-L3呈現陽性的肝癌,通常有豐富的肝動脈血液供給,因此會讓腫瘤長得較快並容易遠處轉移,顯示AFP-L3可預測腫瘤的惡性程度。
 
目前AFP-L3在台灣僅實驗室研究使用,但可預期未來若成為常規的檢驗項目,合併包括AFP、PIVKA-II及AFP-L3等多種腫瘤標記,對於肝癌的診斷或是追蹤治療效果,可以提供更精準的訊息,也能有助於早期肝癌的發現!更多內容請見 https://pse.is/3k8v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