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肝會刊肝病資訊

第79期

出刊日:2017-07-15

返回上一層

果糖少吃為妙!小心高尿酸與脂肪肝炎

衛福部國健署於2017年6月公告「國人營養基準修訂草案」,首度比照世界衛生組織建議,規定「糖」的攝取上限每日不宜超過總熱量的10%。糖攝取過多對健康確實是一大隱憂,最近一項發表在肝臟學期刊《Journal of Hepatology》的研究發現,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的孩童,其攝取的果糖量也比較多,也較易有高尿酸血症,值得注意!

諮詢∕吳妮民(好心肝健康管理中心主治醫師)

撰稿∕黃靜宜

早年曾經有個廣告詞讓人印象深刻:「XX果糖是好糖!」廣告中,從塑膠瓶裡擠出來液狀透明的糖漿,可以淋在各種食物上增添美味,讓人看了食指大動,然而,近年來,已經陸續有不少研究報告指出果糖對身體健康的危害性,而果糖又普遍存在多種飲食中,民眾應多注意糖份的控制。

2017年5月的肝臟學期刊《Journal of Hepatology》刊登一篇義大利學者進行的研究,針對患有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之孩童及青少年,了解果糖的影響。

果糖與高尿酸血症、脂肪肝炎皆有關

該研究收集了271個肥胖且都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孩童,年齡在10歲到13歲之間,體重平均約在66~68公斤,身體質量指數(BMI)則是26~27之間。研究人員利用食物頻率問卷來調查他們的果糖攝取量(每日攝取多少克),而尿酸濃度(mg/dL)則是透過抽血檢驗。這些受試者全都接受了肝切片檢查,以排除其他肝臟疾病引起的肝炎。

結果,全部患有脂肪肝的受試者中,37.6%已經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組者,47%具有高尿酸血症;對照組(無NASH組)只有29.7%有高尿酸血症。在果糖攝取量上,NASH組一天攝取70.4克左右,對照組則是52.6克,NASH組有明顯較多的果糖攝取量。

此篇研究數據亦證實,高尿酸血症的人有較多的果糖攝取量,亦即果糖攝取量與高尿酸血症有獨立正相關性。總結來看,血中尿酸濃度及果糖攝取量,皆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獨立相關。

果糖為什麼容易導致高尿酸及脂肪肝炎?人體攝取果糖後,經果糖激酶代謝,會形成三酸甘油酯,並增加胰島素的阻抗性,除了容易肥胖外,大量的果糖在肝臟中代謝,易造成肝臟內脂質合成。另一方面,果糖代謝過程中也會消耗三磷酸腺甘(ATP),使尿酸濃度上升,也會造成肝臟細胞發炎。

果糖比葡萄糖更易形成肝臟內生性脂質

果糖是一種單醣,與葡萄糖皆為醣類中最小的分子,可為人體直接吸收,為人體新陳代謝的主要燃料。和葡萄糖的代謝相比,果糖代謝較不易受到調控,也比較容易在肝臟內形成脂肪。另外,果糖代謝後的下游反應,會刺激腦部造成食慾上升,葡萄糖則較無此問題。

哪些飲食可能有果糖?包括水果、果汁、蜂蜜、含「高果糖玉米糖漿」的飲食(如手搖杯飲料)、蔗糖(內含葡萄糖及果糖分子)、調味料如番茄醬等都可能有,可以注意產品的營養成分表。

既然果糖不利健康,目前對於果糖攝取有沒有規範或建議值?曾有研究指出,一天若攝取超過50克的果糖,餐後三酸甘油酯的濃度即會上升。但因果糖在很多食物中都有,包括天然的水果,所以很難單獨訂出果糖的建議食用量,但目前可參考醣類的攝取建議來控制。

一天攝取精緻糖勿超過總熱量10%

現行建議為,每日外加糖(如喝飲料外加的果糖、砂糖等精緻糖類)不要超過一天攝取總熱量的10%。若以一天攝取總熱量2000大卡為例,一天的糖就不要超過200大卡;以1克產生4大卡而言,約為50克的糖。

世界衛生組織曾在2015年公布成人及兒童的糖分攝取指引,除強調上述一天攝取精緻糖勿超過總熱量10%的建議外,並且研擬將每天外加糖分的攝取量減半為總熱量的5%。主要因為更少糖分的攝取,對兒童的齲齒預防也有幫助。

多種脂肪肝炎新藥研發中

針對脂肪肝引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目前新藥已經如火如荼在研發中,例如被預測可能榮登暢銷藥物排行榜的 Obeticholic acid,已進入第三期人體試驗。這是一種用來治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藥物,目前美國已核准用於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病人,臨床試驗顯示約6成受試者可改善脂肪肝,2成的病人可以逆轉脂肪性肝炎,更有3成5的肝纖維化病人可獲得改善。

其他研發中的藥物,有的專門抑制脂肪酸和葡萄糖的代謝(如:Elafibranor)、有的則抑制發炎反應(如:Cenicriviroc)等,這些新藥都正積極地進行人體試驗中,但重要的還是應該從生活習慣下手,健康減重、控制飲食與規則運動,仍是消除脂肪肝的最佳方法。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