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期
出刊日:2017-07-15
返回上一層胰臟腫瘤⋯ 也可能是自體免疫胰臟炎
胰臟發炎了通常會劇烈疼痛,但有一種胰臟炎卻不見得會痛,影像檢查看起來有胰臟腫瘤,還可能與胰臟癌混淆!近年來醫界對於自體免疫胰臟炎的了解已經愈來愈多,若能正確診斷,此病不僅可以控制,也可避免不必要的開刀!
諮詢/章明珠(臺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臺大醫院綜合診療部超音波科主任、臺大醫學院內科臨床副教授)
撰稿/黃靜宜
66歲的陳先生,因近期突然體重減輕、黃疸、糖尿病而就醫,在A醫院被診斷為胰臟頭部癌症,安排開刀切除;陳先生想再尋求第二意見,到B醫院檢查,醫師看了陳先生的胰臟電腦斷層影像,確實很像胰臟癌,不過抽血檢驗他的IgG4發現高達900多,再經其他檢查綜合研判陳先生並非胰臟癌,而是罹患了自體免疫胰臟炎。醫師給予類固醇治療,4週後陳先生的胰臟整個消腫,糖尿病也好了。
自體免疫胰臟炎並不常見,但卻是唯一有特效藥物—即類固醇可治療的胰臟炎。但因它的影像學檢查表現也很像「胰臟癌」,在診斷上必須小心謹慎,若沒有正確診斷,誤把自體免疫胰臟炎當成胰臟癌,患者恐白挨一刀;若把胰臟癌當成自體免疫胰臟炎,會延誤病情,若又誤用類固醇治療,可能會讓胰臟癌更嚴重。
自體免疫胰臟炎有兩型,亞洲病人約9成都是第一型,所以本文討論亦是以第一型為主。罹患此病不見得會腹痛,病人往往是因體重突然減輕、出現糖尿病症狀、或是因膽管阻塞引起黃疸而就醫。到醫院檢查,典型的病例會發現胰臟腫大如香腸,也因此會誤以為是胰臟癌。統計上,若發現胰臟腫瘤,約百分之一到二其實可能是自體免疫胰臟炎造成的胰臟腫大,而非真的癌症。
6成病人IgG4會升高
為什麼第一型的自體免疫性胰臟炎會引起胰臟腫大?主要是因胰臟被很多人體自身的IgG4抗體淋巴球「攻佔」。若在顯微鏡下看胰臟切片標本,可看到很多淋巴球鑽進胰臟細胞內使得胰臟腫大,做特殊染色的話可發現腫大的細胞裡都是IgG4淋巴球。
而胰臟腫大的影像在電腦斷層上有時可能很難與胰臟癌區分。此時若醫師有警覺,安排病人抽血檢驗IgG4,若異常升高至正常值兩倍以上(正常值為140,兩倍以上即超過280),就需懷疑是否有可能是自體免疫胰臟炎。不過,並非所有第一型病人IgG4都會高,只有6成的第一型病人抽血檢驗IgG4會升高;加上約10%胰臟癌病人的IgG4也會略微升高,所以診斷病人是否為自體免疫胰臟炎,也不能光靠IgG4,仍需視其他檢查結果整體評估。
需依國際診斷準則來確立診斷
當懷疑病人為自體免疫胰臟炎,不管IgG4是否上升,此時要先排除惡性腫瘤,必要時需用細針抽取部分胰臟細胞檢驗來排除惡性腫瘤。另外再安排影像學檢查,如以核磁共振檢查胰管,看看是否有胰管狹窄問題。再來看病人其他器官有沒有被IgG4影響到,最容易受影響的就是膽管和唾液腺。
若是自體免疫胰臟炎,因為胰臟發炎是淋巴球鑽進胰臟裡引起,所以病人的胰臟發炎指數(澱粉酶、脂肪酶)常常都不會上
升。診斷自體免疫胰臟炎,需由有經驗的醫師綜合各項檢查結果,依據國際診斷準則好好來判斷,準確率可達97%至99%。
臺大醫院到目前有診治約四、五百名第一型自體免疫胰臟炎患者的經驗,這些患者年齡約在50多歲上下,男女比例相當,四分之一有糖尿病,一半患者胰臟整個腫大,一半局部腫大。IgG4異常上升者佔了6成。而IgG4上升者,其全身其他器官如唾液腺、膽管、肝臟、腎臟等都可能受影響,所以要整體評估病情、整體治療。
目前醫界將IgG4相關疾病稱為IgG4相關症候群(IgG4-related disease, IgG4-RD),這是內科的新興疾病。IgG4-RD可能僅影響單一個器官,但是大約6成到9成的病人多重器官都會受影響。內臟裡面以胰臟最容易被攻擊,其他包括唾液腺、主動脈、腹膜、膽管、腎臟、肝臟、甲狀腺、淋巴結、眼睛、肺部等也常受影響。受侵犯的器官會產生纖維化、慢性發炎、增生腫大,從而導致受侵犯器官功能損傷。
標準治療為服用類固醇
一旦診斷為自體免疫胰臟炎,標準治療是服用類固醇,需吃3到6個月類固醇,一開始一天約8到12顆。如果病情有改善,接下來慢慢減少劑量,一天1到2顆以內,吃2到3年,稱為維持療法,如此可減少一半復發率。
不過,雖然類固醇治療很有效,但約6成會復發,胰臟反覆發炎愈多次,愈容易損傷胰臟,甚至提高罹患胰臟癌的機率,所以病
人必須長期追蹤。現在也可抽血驗基因,預估病人對類固醇的療效。
也可使用免疫治療藥物
由於罹患自體免疫胰臟炎,其他器官也可能同時有免疫疾病,因此通常還會將病人轉診到風濕免疫科一起治療,如果發現合併有乾燥症、風濕性關節炎、自體免疫甲狀腺炎等風濕免疫性疾病,病人可以用免疫藥物或標靶藥物「莫須瘤」(Rituximab)治療,減少類固醇的用藥。
使用免疫藥物目前認為是有機會可以根除疾病,復發率也可降低,但此藥費用昂貴,若合併有其他免疫疾病者或無法使用類
固醇者,可考慮使用此藥。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
- 期待慢性肝病及肝硬化「落榜」之日!
- 肝病防治已展現成效!肝癌死亡率、發生率、發生人數皆呈下降趨勢
- 國內爆發C肝群聚感染 疑診所針具污染導致
- C肝新藥 再添生力軍 用藥前謹慎評估 消滅C肝更安心
- 肝基會突破現行模式 從嘉義出發,全面提升C肝治療率
- 家人相繼肝癌過世,下一個會是我嗎?
- B肝抗病毒藥物健保給付放寬,我符合規定嗎?
- 肚子痛...竟然是肝癌破裂!
- 果糖少吃為妙!小心高尿酸與脂肪肝炎
- 腸內菌會影響免疫治療效果?!
- 【愛肝新樂園】被蚊子叮,會感染B、C肝嗎?
- 肝臟為什麼會長水泡?
- 大腸鏡檢查發現息肉 要切除嗎?
- 33歲音樂家初次鏡檢即發現大腸癌
- 喉嚨卡卡有異物感,是怎麼了?
- 有消化性潰瘍,怎麼吃比較好?
- 脾氣大沒關係, 「脾腫大」就糟了!
- 肝爹信箱 有問必答
- 肝基會橫越253公里 前進澎湖跨海保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