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期
出刊日:2024-10-15
返回上一層胃癌防治邁大步 幽門螺旋桿菌篩檢及除菌8大問
根據研究,高達9成的胃腺癌可歸因於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為了進一步防堵胃癌的發生,衛福部新增幽門螺旋桿菌的篩檢並放寬除菌治療的健保給付條件,希望近年內降低胃癌的發生率。
諮詢/劉志銘(臺大醫學院內科臨床教授、臺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
撰稿/趙敏
撰稿/趙敏
根據最新公布的2023年國人死因統計,十大癌症死亡率中,胃癌排名第8。每個人隨著年齡增長,胃癌的威脅性也會逐漸升高,而幽門螺旋桿菌(以下簡稱幽門桿菌)是引發胃癌的高風險因子。為了防治胃癌,衛福部健保署今(2024)年8月起放寬除菌治療的給付條件,國健署也自8月起針對部分縣市45歲∼74歲的人提供終身一次幽門桿菌的糞便抗原檢驗。專家期許,如果篩檢計畫的參與率高,未來有機會讓胃癌退出十大癌症。以下整理幽門桿菌常見疑問:
Q1:幽門桿菌與胃癌的關係?
A:胃癌有許多危險因子,包含感染幽門桿菌、常吃醃漬、重鹹、烤炸類的食物或食物保存不佳;抽菸、肥胖等,都可能導致胃癌的發生。幽門桿菌是少數可存活於胃部的細菌,除了會造成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如:十二指腸潰瘍),最嚴重的就是導致胃癌。
胃癌有85%是胃腺癌,5∼10%是淋巴癌,5∼10%是胃基質癌。其中,90%的胃腺癌是幽門桿菌引起,其餘10∼15%的原因包含:家族遺傳占1∼3%、6%∼8%與EB病毒相關,還有少數是自體免疫性的胃炎導致胃黏膜萎縮後,而產生胃癌。
不過,幽門桿菌是胃腺癌「必要但非充分的因子」,也就是說,感染幽門桿菌者,不一定會罹患胃癌,但是沒有感染幽門桿菌者,則很少罹患胃癌。平均而言,100位感染幽門桿菌者,終其一生約有1∼5人會罹患胃腺癌,機率的高低也與生活、飲食習慣、基因、種族或食物保存的狀況有關。台灣目前的統計顯示,感染幽門桿菌後罹患胃癌的機率大約是3%,隨著冰箱普及,改善了食物保存條件,胃癌的發生也隨之下降。
Q2:大約有多少國人感染幽門桿菌?當初是怎麼感染的?
A:根據臺大醫院整合國內多家醫學中心所進行的幽門桿菌篩檢結果,台灣成年人的幽門桿菌盛行率已從30多年前的54%降到30%,孩童更降到10%,估計全國共有約579萬的成年人感染幽門桿菌,其中高風險地區的盛行率則可達60%。
至於是怎麼感染的?最主要的傳染途徑是經口傳染。根據流行病學的研究,90%的感染都發生在10歲之前,而且多數是家庭內的相互傳染。例如早年母親會把食物嚼到細軟再餵給嬰幼兒吃,如果母親或照顧者染菌,小孩染菌的機會也比較高。
其他傳染途徑還包括攝取到受幽門桿菌污染的水源,因染菌者排出糞便或嘔吐物會污染到水源,若攝取到受污染的水源或食物,就可能感染。
Q3:如何才能知道自己有沒有感染幽門桿菌?檢查要自費嗎?國健署篩檢計畫的對象?
A:目前有3種非侵入性的檢測方式,包含碳-13尿素呼氣檢查、幽門桿菌糞便抗原檢驗以及血清學檢驗。
(1)碳-13尿素呼氣檢查:是目前準確度最高的檢測方式,也可用來評估除菌效果,但是價格較昂貴。檢驗前,受檢測者須停用質子幫浦抑制劑(PPI)至少2周,抗生素或鉍劑則至少需停用4周。
(2)糞便抗原檢驗:準確度大約近9成,檢測費用約400∼500元,可以了解幽門桿菌感染的狀態,也可在除菌後用來評估除菌效果。
(3)血清學抗體檢驗:透過抽血檢驗幽門桿菌的抗體。不過若以前感染過,即使現在已沒有感染,幽門桿菌抗體還是會呈現陽性數年。通常10個血清學檢驗陽性者,有1∼2個可能已經未帶有幽門桿菌了,因此這種方式無法區分目前仍帶菌或曾感染過而產生抗體,所以抽血檢驗陽性者,需再以碳-13尿素呼氣檢查或糞便抗原檢驗確認是否為陽性。
除了上述非侵入性檢查外,另一個檢測是在做胃鏡檢查時可進行快速尿素?試驗(Rapid urease test, RUT或稱為CLO test),若在胃鏡檢查中發現有潰瘍病灶,即可由健保給付終生一次快速尿素酶試驗的費用。
而國健署從2024年8月起於全國10縣市試辦幽門桿菌篩檢計畫,主要針對45歲∼74歲的民眾可以終生接受一次糞便抗原檢驗。不過,目前只有與國健署合作的縣市和醫療院所才有此項篩檢服務。
如果不在篩檢試辦計畫對象中的民眾想要檢測,可以選擇自費做碳-13尿素呼氣檢查或糞便抗原檢驗;如有任何原因需要做侵入性的胃鏡檢查時,也可以告知醫師願意做切片檢測有無感染幽門桿菌。
Q4:有染菌就應該要除菌嗎?除菌的治療有健保給付嗎?
A:除菌很容易,只需大約兩周的療程,所以醫師通常會建議病人接受治療。
除非有特殊考量,舉例來說:有嚴重共病者,如合併有腎臟衰竭、心臟不好或其他癌症等疾病,這時候不一定要優先除菌,除此之外,原則上所有感染者都建議接受幽門桿菌根除治療。
如果不除菌,罹患胃癌風險高,但目前還無法精確得知哪些人以後會罹患胃癌;如果接受除菌,證據顯示除菌後胃黏膜的萎縮、癌前病變以及胃癌的發生率都會顯著下降。
過往必須經胃鏡檢查或上消化道X光檢查確認為消化性潰瘍,且感染幽門桿菌,才能獲得健保給付除菌治療。2024年8月起,不論是自費或公費、非侵入性檢測或侵入性的快速尿素?試驗,只要檢驗結果發現幽門桿菌陽性(不包括血清學檢驗),都可接受健保給付的除菌療程。
Q5:除菌的藥物為何?會不會有副作用?
A:目前第一線治療建議使用四合一配方,包括10∼14天的鉍劑四合一或14天的非鉍劑四合一治療。克拉黴素(clarithromycin)抗藥性較低的地區,可使用14天的三合一治療作為替代療法。
不同的處方發生副作用的比例不同,也可能與個人的基因體質有關,有些人的體質對於藥物代謝比較慢,但是多數的人副作用是輕度或中度,只要停藥之後,副作用也會改善。因副作用大到無法完成整個療程的比率約為2%,並不高。
過去含鉍劑的四合一療法副作用比例普遍較高,有些人會在服藥期間出現頭暈、噁心、腹絞痛、悶痛等副作用,最近醫界調整了用藥的劑量和頻率,病人若接受含鉍劑的四合一14天療程,多數的病人都能夠順利完成服藥,療效也不錯。
而病人有時不小心漏吃藥物,不用太過擔心,若離下一次服藥還有時間,趕緊補吃,若已經要吃下一次的藥物,就順延吃下一包即可,最後只要將14天的藥物吃完就好。只要80%的藥物都在正確的時間服用,多數都會成功。
Q6:除菌失敗怎麼辦?還要再治療一次嗎?
A:目前可以治療幽門桿菌的抗生素有6種,假如除菌失敗,醫師會根據病人的用藥史,挑選病人沒有用過的藥物再給予治療,或者做抗藥性分析再來選擇藥物。假設兩次治療均未成功,第三次、第四次治療也還有藥物,效果都還不錯。
只要願意配合藥物的療程、沒有對藥物嚴重過敏,原則上99%的病人最後都能治療成功。
Q7:如何得知除菌成功?成功後就不用擔心會得到胃癌了嗎?
A:除菌治療結束後4∼6周(至少4周),可以到醫療院所做碳-13尿素呼氣檢查,如果幽門桿菌呈陰性,就表示治療成功。
除菌治療後,再感染幽門桿菌的機率每年只有1%∼1.5%。原則上,一生一次的除菌就能顯著降低罹患胃癌的風險。
感染幽門桿菌後到發生胃癌是一段慢性的病程,如果中年之後才除菌,可能已有萎縮性胃炎或腸化生等癌前病變。目前的報告顯示,50歲之後除菌,胃癌的風險會下降一半,大約是55%,表示50歲以後除菌還是有一半的人可能會發生胃癌。至於尚未達到健保篩檢條件者,若經濟許可,可自費篩檢,若為陽性可盡早治療,保護的效果也愈好。
Q8:除菌成功後,如何避免再感染幽門桿菌?
A:幽門桿菌檢測陰性或成功除菌者,仍應注意生活飲食及環境的衛生。同住的家人建議可接受篩檢,若為陽性,則接受除菌治療,可以降低家人間新感染或再感染的風險。
用餐採用公筷母匙也是避免再感染的方法之一。香港曾做過研究,如果筷子沒有消毒乾淨,有可能因此吃進幽門桿菌,公筷母匙或許可以減少幽門桿菌的傳染。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
- 消滅肝病之路依舊充滿挑戰 持續奮鬥不鬆懈
- 資深媒體人、清大前副校長林聖芬病逝 十二指腸潰瘍纏身出血難止 享壽75歲
- 知名武打巨星食道癌病逝 遠離菸、酒、檳榔 少吃燙口飲食
- 加速消滅肝癌! 6大挑戰解析
- 41歲驚見17公分肝癌 「免疫加標靶」讓腫瘤消失殆盡
- 風靡全球「瘦瘦針」Q & A 不只降血糖、減重, 還可治療脂肪肝?!
- 新生兒打了B肝疫苗,為何還是感染? B肝帶原兒童的追蹤與治療
- 肝臟發炎時, 為什麼醫師會建議 停用保健食品?
- 有胃食道逆流症狀卻一直治不好? 恐是其他問題!
- 愛肝新樂園|拉鍊夾「小鳥」―膽結石的痛?
- 大腸癌年輕化! 篩檢年齡將下修,期待減少死亡率與發生率
- 2024年「今年超了沒」活動
- 肝基會30周年慶 愛心接力 堅持與希望
- 肝爹信箱 有問必答
- 過敏性鼻炎5問 葉德輝教授專業解答
- 肝纖維化5問 劉泮甫醫師專業解答
- 肺炎鏈球菌5問 楊佳容醫師專業解答
- 婦女保健5問 莊佩倪醫師專業解答
- 子宮內膜異位症5問 林雨蒨醫師 專業解答
- 好心肝故事|肝硬化病友蔡正順先生 喝酒又吃保健食品引發肝衰竭 姪女捐肝救他一命
- 好心肝門診中心擴建診間服務 5樓門診內視鏡中心積極規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