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期
出刊日:2024-10-15
返回上一層大腸癌年輕化! 篩檢年齡將下修,期待減少死亡率與發生率
台灣的大腸癌發生率始終居高不下,特別是45∼49歲的大腸癌發生率在全球來看也是數一數二。政府宣布2025年將下修大腸癌篩檢年齡,可望發現更多的早期癌與癌前病灶,及時處理,減少大腸癌死亡率之餘,還能降低發生率!
諮詢╱邱瀚模(臺大醫學院內科臨床教授、臺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
撰稿╱黃筱珮
撰稿╱黃筱珮
代表台灣參加奧運的羽球國手周天成透露自己2023年初罹患大腸癌,經過治療已恢復健康,不過他33歲就得到大腸癌,讓人訝異。而因大腸癌病逝的藝人余苑綺,2022年過世時年僅39歲,發現罹癌時更只有31歲。
名人的案例雖然僅為個案,但在統計數字上也看到大腸癌有年輕化趨勢,因此行政院近日宣布2025年預計增加40億癌症篩檢預算,達到68億規模,強化癌症篩檢政策。其中大腸癌公費篩檢原來僅針對50∼79歲民眾,將增列45∼49歲民眾及40∼44歲具大腸癌家族史者,預計2025年起實施。
台灣大腸癌發生率名列前茅
大腸癌是國人最好發的癌症,2021年台灣大腸癌新發生個案16,238人,發生率為每十萬人38.4人。雖然新發生個案較前一年(2020年)減少591人,發生率也略減,但整體而言台灣大腸癌發生率在全球仍是「超英趕美」,在亞洲也是名列前茅。
同時,台灣與許多國家一樣也面臨大腸癌年輕化的問題,統計顯示全國45∼49歲大腸癌發生率由2010年每十萬人40.63上升至2021年48.18人。
2019年發表在《美國腸胃病學雜誌》(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的亞洲年輕大腸癌研究顯示,台灣1995∼2014年間,50歲以下男性大腸癌發生率每年平均增加3.7%、直腸癌則增加3.9%;女性大腸癌發生率每年平均增加3.5%、直腸癌則是2.7%,大腸癌年輕化的問題值得重視。
大腸癌年輕化的原因
為何台灣年輕族群的大腸癌發生率如此高?如果說年輕人不愛運動、肥胖率高,或是攝取過多加工食品是危險因子,但這些現象全球皆然,非台灣獨有,推測應還有其他原因,例如與某些風險曝露有關,但醫學界尚未有定論。又如潰瘍性大腸炎和克隆氏症等疾病也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而增加,這些患者日後罹患大腸癌的風險隨之提高,而這些疾病可能與腸道菌生態發生變化有關。
腸道菌與飲食有密切相關,國人的飲食習慣逐漸從過去農村社會以五榖雜糧為主,轉變為西式速食文化,纖維攝取量減少;其次肉類在養殖過程的用藥(如抗生素等)也會改變腸道菌系統。還有一個比較令人擔心的現象是抗生素使用的增加,使腸道菌生態失衡,而腸道菌生態如果在幼兒時期被改變,較不可逆,導致發炎體質進而導致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與癌症等全身性疾病的提早發病。
雖然台灣大腸癌年輕化的確切原因尚難斷言,但建立良好的飲食與生活習慣非常重要,同時應減少不必要的抗生素或化學添加物曝露,以免增加日後罹癌風險。
公費篩檢政策有效降低死亡率 有篩與沒篩死亡率差4成
有鑑於大腸癌對國人的威脅極大,國健署自2004年開始提供50∼69歲(2013年提高至74歲)的民眾每2年1次免費的「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潛血檢查陽性率大約在5∼10%,這些人再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這項政策確實已經收到效果,分析多年數據發現,定期做糞便潛血檢查的民眾相較於從未做篩檢者,大腸癌死亡率可降低約40%。
大腸癌的存活率,「期別」是關鍵。統計發現,50∼74歲的大腸癌患者中,經由篩檢發現的零期和一期早期患者,約佔5到6成,而早期患者的5年存活率高達95∼100%。相反的,如果大腸癌進展至第四期才診斷出來,5年存活率只剩15∼16%。大腸癌篩檢找到的第四期患者約佔7∼8%,亦即大部分都是早期就篩檢出來;而有症狀就醫才被診斷出的第四期患者卻達20%之多,可見篩檢政策對於降低大腸癌死亡率非常有幫助。
篩檢年齡下修亦可望減少發生率
中壯年族群在社會經濟及家庭具重要角色,大腸癌年輕化,不只對家庭影響巨大,也會造成總體經濟損失。臺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長達17年的研究顯示,40∼49歲民眾大腸有大顆腫瘤性病灶的盛行率持續上升,造成日後50∼54歲時的大腸癌發生率增加;提早篩檢及早處理,有助於降低日後癌化機率。
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 ACS)早在2016年時已建議下修大腸癌篩檢年齡至45歲,主要理由即為1960年後出生的世代,在40∼49歲時的大腸癌發生率已超越其父母及祖父母輩,因此美國有「45 is the new 50」口號,顯見不同世代的疾病好發年齡已有更迭。
其實台灣早有研究顯示,提早篩檢大腸癌有助於降低發生風險。2001年臺大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陳秀熙教授及其團隊在台南和基隆社區進行整合式篩檢的研究,共50萬名中壯年族群(40∼49歲)納入分析,其中約5萬人接受大腸癌篩檢,44萬5千人未做。研究持續追蹤至2019年,發現有做篩檢者大腸癌發生率為10萬分之45,沒做篩檢的則為10萬分之58,兩相比較,有篩檢者大腸癌發生率減少了22%。
年輕型大腸癌病人 要注意是否有家族遺傳病史
值得注意的是,當找到一位年輕的大腸癌患者,建議也要同時回溯其家族成員是否也有潛在大腸癌患者,必要時應做基因檢測,因為有可能是家族遺傳性大腸癌,又稱為「遺傳性非息肉結直腸癌綜合症」(Lynch syndrome or 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HNPCC)。這是基因突變引起的疾病,帶有此種異常基因,發生大腸癌的年紀較輕,也有較高的機會罹患第二種癌症,例如子宮內膜癌、卵巢癌、腸胃道腫瘤等。建議這類民眾應依照國際指引提早開始定期做大腸鏡檢查,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大腸癌篩檢工具各有優勢
目前大腸癌篩檢工具以「糞便潛血檢查」及「大腸鏡檢查」這兩種為主。大部分歐盟國家和亞太地區國家包括台灣,第一線篩檢都是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因大腸腫瘤或息肉受到糞便摩擦可能流血,並附著於糞便表面排出,因此可先透過糞便潛血檢查找出陽性反應者,再安排大腸鏡檢查進一步診斷。
研究顯示,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對於快癌化的大顆腺瘤性息肉敏感度也達到30∼40%,因此也能藉由找到腺瘤性息肉及時處理而降低大腸癌發生率,且兩年篩檢一次的頻率也讓漏失率大大降低。
以大腸鏡做為第一線篩檢工具,目前只有美國和歐洲少數國家,因為大腸鏡檢查極為昂貴,多半是在商業保險市場為主的醫療場域,其優勢是準確度高,且進入腸道檢查時發現癌前病變息肉可直接利用內視鏡切除達到預防癌症的效果。
這兩種工具究竟哪一種篩檢效果較好?仍有待研究,不過,美國的數據顯示大腸鏡篩檢可降低53%的死亡率,而台灣研究至少參加過一次公費大腸癌篩檢者比起從未篩檢者,可降低40%的死亡率,效果也不差,且糞便潛血檢查的成本遠遠低於大腸鏡。
此外,國外曾有一份隨機分派式研究,讓兩群民眾分別抽籤做大腸鏡檢查或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結果抽到大腸鏡者,較多人因抗拒侵入式的檢查而拒檢,相較下糞便檢查的接受度較高,因此兩者最後的癌症偵測率其實相去不遠。
大腸癌新型篩檢方式 不建議優先採用
不過,正因大腸鏡檢查有侵入性的「痛點」,近年陸續有新的大腸癌篩檢方式問世,包括「液態切片(liquid biopsy)及「大腸直腸癌多靶點糞便DNA檢測」,前者採抽血檢查,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於2024年7月首度核准產品上市;後者則需採集較多的糞便才能檢查。
液態切片方式雖然簡便,但它會遺漏大多數的息肉,且要價不斐,檢查一次約新台幣5∼6萬元,若檢查結果呈現陽性但大腸鏡檢查正常,後續可能還會做電腦斷層(CT)和磁振造影(MRI)確認甚至長期追蹤,易形成不必要的心理壓力和龐大醫療花費,成本效益低。因此美國腸胃科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Gastroenterology, ACG)發表聲明,只有當病人拒絕做大腸鏡和糞便檢查時,才建議液態切片檢查。
而「大腸直腸癌多靶點糞便DNA檢測」的問題也是價格昂貴,做一次約5、600美元,若檢查陽性,還是一樣要再做大腸鏡確認。因此,這兩種新檢測方式短期內應該難以普及,也難成為公費篩檢的工具。
盼篩檢率再提升
整體而言,台灣的大腸癌篩檢在全世界已經是「模範生」,不過仍須鼓勵民眾多多參與,目前規律接受兩年篩檢一次的民眾大約有35%∼40%,應該再努力提升。
預防重於治療是不變的定律,依據2022年統計,政府一年用於大腸癌診治費用大約新台幣160∼170億元,反觀降低死亡率最有效的篩檢僅編列2至3億元,如果再多編列一些篩檢預算,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將可大大節省後續的治療費用,也能減少中壯年族群罹癌對家庭與社會總體經濟與生產力損失的影響。
圖說:大腸鏡檢查若發現大腸有癌前病變息肉,可直接切除。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
- 消滅肝病之路依舊充滿挑戰 持續奮鬥不鬆懈
- 資深媒體人、清大前副校長林聖芬病逝 十二指腸潰瘍纏身出血難止 享壽75歲
- 知名武打巨星食道癌病逝 遠離菸、酒、檳榔 少吃燙口飲食
- 加速消滅肝癌! 6大挑戰解析
- 41歲驚見17公分肝癌 「免疫加標靶」讓腫瘤消失殆盡
- 風靡全球「瘦瘦針」Q & A 不只降血糖、減重, 還可治療脂肪肝?!
- 新生兒打了B肝疫苗,為何還是感染? B肝帶原兒童的追蹤與治療
- 肝臟發炎時, 為什麼醫師會建議 停用保健食品?
- 有胃食道逆流症狀卻一直治不好? 恐是其他問題!
- 愛肝新樂園|拉鍊夾「小鳥」―膽結石的痛?
- 胃癌防治邁大步 幽門螺旋桿菌篩檢及除菌8大問
- 2024年「今年超了沒」活動
- 肝基會30周年慶 愛心接力 堅持與希望
- 肝爹信箱 有問必答
- 過敏性鼻炎5問 葉德輝教授專業解答
- 肝纖維化5問 劉泮甫醫師專業解答
- 肺炎鏈球菌5問 楊佳容醫師專業解答
- 婦女保健5問 莊佩倪醫師專業解答
- 子宮內膜異位症5問 林雨蒨醫師 專業解答
- 好心肝故事|肝硬化病友蔡正順先生 喝酒又吃保健食品引發肝衰竭 姪女捐肝救他一命
- 好心肝門診中心擴建診間服務 5樓門診內視鏡中心積極規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