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肝會刊肝病資訊

第110期

出刊日:2025-04-15

返回上一層

嘉義市議員43歲肝癌驟逝 定期追蹤檢查 才能及早發現有效治療

嘉義市無黨籍議員李奕德於2025年3月底傳出因肝癌驟逝,享年43歲。根據媒體報導,他是在2月發現肝癌,馬上入院治療,然而癌細胞已侵犯至血管,無法換肝,於是採取雙免疫治療,雖然藥物讓肝癌指數下降、腫瘤縮小,但後續因肝功能不佳,又併發感染,從發現肝癌到離世僅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令人驚訝又惋惜。
 
在台灣,B、C型肝炎是導致肝癌的主因,有些民眾不曉得自己是否有B、C肝,又或者知道自己帶原卻沒有定期追蹤,以致於肝臟出問題卻渾然不覺。B、C肝病人及早接受有效的治療,才能避免步入「肝炎、肝硬化、肝癌」慢性肝病三部曲的不幸病程,特別是現在C肝已可用藥根除、B肝也可用藥控制。
 
肝癌是無聲的殺手,早期幾乎沒有任何症狀,一旦出現腹痛、黃疸、腹水等症狀,多半都已是晚期,癌細胞恐已侵犯血管並轉移出去。
 
肝臟有3條重要的血管:肝動脈、肝靜脈與肝門靜脈,只要肝靜脈或肝門靜脈遭癌細胞侵犯,就是肝癌晚期,其中以肝門靜脈的侵犯最常見。
 
至於為什麼肝癌會侵犯到血管,絕大部分都是因為「沒有定期追蹤」、太晚發現導致。如果定期追蹤,就有較大機會在肝癌發生初期發現,進而積極治療。少數情況則是運氣問題,跟罹患的肝癌類型有關。由於會罹患哪一種型態的肝癌是無法預測的,所以,要避免肝癌侵犯到血管的最佳對策,就是已知有B、C肝者,一定要定期追蹤,早期發現才能有效治療。
 
近年來晚期肝癌的治療選擇越來越多,包括標靶藥物與免疫療法,改善了病人的存活率,不過,免疫療法的有效率平均仍然只有2、3成左右,而且肝功能較差的病人也無法接受免疫療法。
 
肝癌早期發現的治療效果還是最好,因此,慢性B、C型肝炎病人務必要定期追蹤,抽血檢驗肝發炎指數和甲型胎兒蛋白指數並接受腹部超音波檢查,其中有肝硬化者應每3~6個月追蹤一次,無肝硬化者應每6~12個月追蹤一次。而40歲以上的一般民眾,也建議「一年一超」,才能在腫瘤比較小、未出現症狀之前先找到它,及早發現、有效治療。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