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肝會刊肝病資訊

第110期

出刊日:2025-04-15

返回上一層

國內百萬人「暴飲」、飲酒年齡層下降 專家呼籲合法飲酒年齡應延至21歲

長期飲酒過量會導致酒精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胰臟炎疾病,事實上有200多種疾病與酒精有關,有40幾種疾病是直接因酒精引起,再加上飲酒造成諸多家庭、社會問題,專家呼籲除了推動戒酒外,更應從源頭著手,修法延後合法飲酒年齡,保護年輕人的健康。
 
諮詢/王正一(臺大醫學院內科名譽教授)
撰稿/黃靜宜
 
飲酒是導致疾病、殘疾與死亡的重要風險因素。根據健保統計,與酒精相關的生理與心理問題每年造成的醫療支出高達53億元,若加上酒精引發的骨折、車禍等治療成本,總金額更高達530億元。
 
飲酒過量,有害健康。
國中生與高中生曾飲酒比率高
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的推估,台灣約有843萬飲酒人口,其中約100萬人存在「暴飲」情形,且飲酒年齡有逐漸下降的趨勢。雖然目前法定合法飲酒年齡為18歲,但根據2021年國健署報告,國中生「近30天內曾飲酒」的比率竟高達14.1%,相當於每7人就有1人喝酒;高中生的比率更高達30%,且其中喝一杯以上者達64%,代表並非偶爾飲酒而是持續飲酒。
 
針對此一現象,王正一教授感到憂心忡忡,他曾在門診遇到一位酒精疾病患者,對方自述7歲即開始飲酒,原因是父親酒量好,並鼓勵他飲酒,然而他父親最終因肝癌去世,年僅50多歲。這樣令人遺憾的案例,更加深他呼籲社會應重視酒癮防治的決心。
 
酒精導致肝臟、胰臟疾病
攝入酒精後,首當其衝的就是肝臟。人體肝臟代謝10公克酒精約需1小時,酒精亦為高熱量物質,過量飲酒將導致脂肪肝。當肝細胞被脂肪占據後,肝臟功能將受影響,使酒精代謝變慢,例如原本1小時可處理10公克酒精,因為有脂肪肝,處理時間拖到1.5小時,肝細胞也因此累積更多的脂肪,形成惡性循環。飲酒過量也會導致酒精性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胰臟炎等。事實上,過量飲酒不僅會損害肝臟,還會傷害心血管、呼吸系統、神經系統和消化系統,增加癌症與感染風險。
 
酒精性肝炎是一種長期慢性的疾病,初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使患者難以察覺。多數情況下需透過抽血檢查才發現肝功能異常、γ-GT(gamma glutamyl transpeptidase,丙麩氨轉肽酶)數值升高,而超音波檢查則常顯示病人有脂肪肝的跡象。在治療方面,主要針對肝臟發炎所引發的症狀進行緩解。例如,若肝發炎指數過高且伴隨黃疸,可能會採用高劑量類固醇治療。此外,長期酗酒可能影響營養攝取,導致維生素B群和葉酸缺乏,需根據患者情況適當補充營養素。最根本的解決之道仍是戒酒。
 
酒精性胰臟炎同樣不可忽視,即使飲酒量不大,也可能致病。因為與重量約1200至1500公克的肝臟相比,胰臟僅約50公克,相對更小且脆弱,少量酒精即可引起發炎。胰臟炎的典型症狀為劇烈腹痛,若在疼痛發作時向前彎可稍感緩解,則很可能是急性胰臟炎。
 
王正一教授曾有一名病人,年輕時因工作所需經常應酬飲酒,後來自行創業後停止飲酒,然而某次因朋友勸酒,他喝了一小杯威士忌(約20至30克酒精),當晚即劇烈腹痛被送往急診,確診為急性胰臟炎,且病情嚴重導致胰臟壞死,整個腹部發炎並形成26公分的胰臟假性囊腫,經過長期治療才得以控制。至今,他仍需持續回診追蹤。
 
相較於男性,女性的酒精代謝能力更差。曾有一名女性病人經常反覆急性胰臟炎發作送醫,算算共跑了17次急診,住院次數也多達8次,原來她在酒店工作,因客人不斷勸酒,賠上了自己的健康。
 
酒精代謝基因型AA者應減少飲酒
如果與西方人相比,台灣人更是屬於「不能喝」的族群。過去研究已知約一半的台灣人有酒精不耐症,因為負責將乙醛代謝為乙酸的酒精代謝酶基因ALDH2功能較差。台灣人ALDH2基因的亞型分成GG、AG、AA三種型別,其中GG型酒精代謝功能最佳,其次是AG型,AA型功能最差。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於2024年9月《Cancer Diagnosis & Prognosis》期刊發表一項研究,收集298名肝細胞癌(HCC)患者與 889名非癌症健康受試者進行ALDH2基因分型分析,結果顯示,在889名健康受試者中,GG型佔了一半,其次是AG型佔41.2%,AA型最少,佔8.1%。AG+AA合計是49.3%,這類帶有A等位基因者,酒精代謝功能屬於普通或較差,一旦喝酒,罹患癌症的風險較高,尤其AA基因型者風險更大,應立即減少飲酒。
 
而298名肝細胞癌患者中,GG型佔44%、AG型佔43.6%、AA型佔12.4%,AG+AA合計為56%。研究發現,攜帶變異基因型(AG+AA)者,其肝細胞癌風險增加了1.31倍。AA基因型與肝細胞癌風險增加有關,尤其是在男性,AA基因型也顯著增加了非飲酒者的肝細胞癌風險。
 
該研究結論為,ALDH2不僅是台灣族群肝細胞癌的遺傳易感基因位點,也是潛在危及生命後果的關鍵預測因子。建議攜帶ALDH2 A等位基因的人,尤其是AA基因型的人,應立即減少飲酒。
 
目前許多醫療院所提供酒精代謝基因檢測,可了解自己屬於哪種基因型,做好風險管控。若ALDH2屬於AA或AG基因型者,酒精代謝能力差,不能喝酒,被人勸酒時大可據以告知。但若檢查出自己是酒精代謝正常的GG型,也不要誤會就能放肆飲酒,否則仍會導致酒精成癮與肝臟傷害。
 
滴酒不沾對健康最好
退而求其次勿連飲3日
為了維護健康,最佳選擇是滴酒不沾。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些應酬場合或節慶難以避免飲酒,若必須飲酒,應限制在1杯(10公克酒精)內,最多2杯,且每月飲酒不應超過1至2次。
在逢年過節等特殊日子,若有飲酒需求,應限制最多連續2天各喝1杯,切勿連續飲酒3天,因為已有研究顯示,連續3日飲酒可能導致脂肪肝,並增加酒精成癮的風險。
 
應廣設戒酒門診
修法延後合法飲酒年齡
要避免酒精帶來的健康危害,斧底抽薪之計仍是避免飲酒與戒酒,目前僅少數醫院開設戒酒及酒癮防治中心,建議應擴增數量。也可以比照「戒菸門診」模式,開設戒酒門診,讓酒癮者有更方便的管道尋求醫療協助。此外,醫院也可以設置「戒酒俱樂部」,讓酒癮者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強化戒酒的動機與效果。
 
事實上,推動戒酒與酒癮防治,還可避免酒後引發的醫療暴力、家暴、酒駕車禍等社會安全問題,具有極大效益。
 
家庭與學校教育亦應加強酒癮防治觀念,特別是近年國高中生飲酒比例攀升,是一大警訊。王正一教授過去研究指出,約有半數以上的酒精性疾病患者是15歲以前即開始飲酒,顯示年輕開始飲酒最容易成為依賴者,也最容易影響健康,發生慢性疾病。因此,他疾呼政府應調整飲酒年齡限制。
 
目前國內合法飲酒年齡為18歲,當初應是師法美國,然而,美國已於1984年改為21歲,台灣卻沒有跟著修正。日本的合法飲酒年齡也比台灣晚,為20歲。政府應該修正改《菸酒管理法》或制訂《酒害防治法》,將法定飲酒年齡改為滿21歲。理想上若能延後到25歲更好,因為這是大學畢業與男生服完兵役的年齡,在此之前若不喝酒,酒精倚賴率即可大幅減少。
 
日本2013年調查顯示,日本國中生飲酒率為11%、高中生為21%,該國因而推動「健康日本21」的計畫,盼降低未成年飲酒率至零。目前飲酒率雖未達標但已有下降,顯示針對未成年的戒酒宣導是有效的。台灣的情形比日本更嚴重,更應加緊腳步,建立「無酒、節酒、零酒精」的社會,打造健康台灣、幸福台灣、帥美台灣(Smart Taiwan)!
 
BOX如何計算酒精量?
酒精量的計算方式是酒的容量乘以酒精濃度,再乘上酒精比重0.79。例如100毫升、酒精濃度10%的酒,計算後酒精量為7.9公克(100x10%x0.79=7.9)。以一瓶鋁罐裝的台灣啤酒為例,容量330ml,酒精濃度4.5%,換算酒精公克數為11.7克。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