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期
出刊日:2025-04-15
返回上一層孩子常喊肚子痛? 幼童腹痛常見原因與處理方式
小朋友常常喊肚子痛,時不時就請假、跑急診,身為父母到底該怎麼照護呢?
諮詢/戴季珊(臺大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
撰稿/黃秀美

小兒腹痛是腸胃科常見的症狀,約占小兒腸胃科門診的5成以上,大部分的孩子是屬於「功能性的腹痛」,也就是非結構或病理上的問題。
家長可以觀察小朋友腹痛的位置。如果小朋友常常表達肚子痛、脹痛,疼痛範圍在肚臍周圍,位置不精確,痛感持續3~5分鐘,然後一下子就消退,小朋友沒有嘔吐,食欲、排便也正常,則為功能性腹痛居多。
越遠離肚臍的疼痛較需留意是真的有病灶,例如痛的位置在正上腹或左上腹,比較可能是胃甚至是胰臟有問題,胰臟可能還會痛到背部;如果是右上腹有可能是肝炎或膽管有先天異常如膽道囊腫;右下腹比較常見是闌尾炎,左下腹比較少見,小朋友多是排便不順,有一些腫脹的感覺。
在臨床,小兒腸胃門診也遇過先天基因異常及兒童白血病化療後的胰臟炎所引起的腹痛,反反覆覆都控制不下來,也有先天膽管囊腫發炎,出現黃疸、發燒、腹痛,或是肺炎、心肌炎、糖尿病的酮酸中毒、疝氣等,都以肚子痛來表現。
一些少見的結構問題也會引起腹痛,如食道弛緩不能,小朋友會說吃東西時覺得卡卡、痛痛的。這以往可能會被當成逃避課業壓力、人際關係的情緒問題,但隨著檢查儀器設備的進步,的確發現有些小朋友的食道壓力有異常,並非無病呻吟。因此腹痛的原因千變萬化,對小兒科醫師來說,肚子痛是臨床上很大的挑戰。
功能性腹痛往往與體質有關
而臨床最大宗的功能性腹痛,通常都是父母主訴孩子在學校痛得不得了,但請假回家後又好好的,玩得很開心,也沒有吃不下飯、嘔吐、發燒的情形,活力很好。若醫師排除了可能的疾病,就較能確定是功能性的腹痛或功能性的便祕。
看診時,醫師會先了解孩子排便的情況,可參考布里斯托大便分類法 (Bristol stool scale),來評估孩子是否有便祕情形。根據羅馬第四版診斷準則,兒童一個星期排便最少要3次,如果少於3次、好幾天沒有解便或是大便像一顆顆分開的硬球、表面凹凸的香腸形狀,就是便祕了。孩子有3個好發便祕的時期:6個月開始吃副食品之後、學齡前跟國高中的階段。
如果孩子有功能性便祕時,建議家長增加孩子的蔬菜、水果與水分的攝取,也要常起來活動,增加腸道的蠕動,不過3~4歲的孩子配合度不高,通常醫師會考慮開立軟便劑服用,同時進行飲食衛教、行為治療等。等小孩上小學後較穩定、飲食生活習慣調整適當後,就可以停用軟便劑,功能性腹痛也會改善。
有些小孩有腸躁症的體質,也屬於功能性腹痛的一種。通常這類體質的小朋友可能會在壓力大、比較緊張的時候腹瀉、便祕,偶爾也有腹痛的症狀。醫師會詢問父母孩子的性格是否是易緊張,容易擔心、害怕,時常家長本人也有類似的狀況,當壓力比較大時,就會開始腹瀉、腹痛。
目前研究認為,功能性腹痛可能與腦腸軸有關係,跟腸道神經的支配、腸道裡頭分泌的發炎物質、或者細菌的種類有關係,互相之間有影響。
由於功能性腹痛沒有很好的治療方式,許多父母想給孩子益生菌幫助調整腸胃,但目前研究眾說紛紜,現有的證據等級也不高,父母可以嘗試,但結果可能因人而異。
常常腹痛請假
可尋求諮商師調適生活壓力
如果孩子在學校常常肚子痛,也已經做過糞便檢查,接受過X光、超音波、抽血,甚至胃鏡、電腦斷層檢查仍找不出原因,但只要不去學校,孩子的狀態就改善,可以玩得很開心,就要考慮孩子是不是用肚子痛來逃避去學校的壓力,這個情況近年在臨床屢見不鮮,尤其以國小中高年級到國中的年紀最為常見。
如果確定是功能性的腹痛,未必需要請假,如果老師同意的話,可以趴在書桌上休息或去保健室休息,別讓孩子認為可隨時以肚子痛請假來逃避學校。
但建議家長仍要觀察孩子的食慾、活力,如果都還不錯,未必需要立刻就醫,若出現持續嘔吐、腹瀉、食欲下降、活力差,甚至血便、體重下降、一天排尿不到3次,就需要立即就醫評估。
臨床經驗上,通常有功能性腹痛的孩子性格較內向、壓抑,醫師也會與家長了解孩子的學校或是人際關係有一些變化或壓力源,可能是剛換一個新的環境、換了導師等,而有些適應不良,建議父母可先帶孩子找心理諮商師聊一聊,幫助他了解如何調節、釋放壓力,因為這類型的孩子未來上高中、大學也可能會面臨壓力的問題。
急性腸胃炎應留意是否脫水
雖然小兒腸胃科門診中,以功能性腹痛較為常見,家長也需要注意其他常見的腹部急症。
急性腸胃炎也相當常見,原因有可能是感染輪狀病毒、諾羅病毒、沙門氏桿菌或是食物中毒,往往全家大大小小都會被傳染。治療上,急性腸胃炎以症狀治療為主;在照護上,孩子若吃得進去,可少量多次補充口服電解水,觀察尿量有沒有增加,若嘔吐情形嚴重,可在門診施打止吐的肌肉針,或是使用止吐塞劑。如果兩者效果不佳,就要考慮到急診或住院打點滴。
不管是哪一種急性腸胃炎,在急性期都要預防脫水,家長可以觀察尿量,一天至少要有3次排尿。如果是小嬰兒,可觀察頭頂囟門與眼眶是否凹陷、哭的時候沒有眼淚,嘴唇乾裂、不水潤,都是要注意的脫水症狀,應立即就醫。
若是免疫低下、免疫不全或小時候心臟開過刀的孩子,都屬於高風險個案,除了支持療法外,也會考慮相對應的抗生素,預防細菌性感染的併發症。急性期後,也要留意有沒有營養吸收不好的情況。
腹痛從肚臍移到右下腹
可能是急性闌尾炎
特別要注意的是急性闌尾炎,一開始的症狀也是從肚臍周圍先出現悶悶的痛,同時有一點噁心、嘔吐、胃口不好的情況。經過1~3天後,疼痛會轉移到右下腹,觸摸時,局部會有壓痛及反彈痛,建議要及早就醫,沒有及時處理會有闌尾發炎腫脹破裂的風險。
由於急性闌尾炎初期的症狀可能不明顯,醫師不見得會想到與闌尾炎有關,而被當成腸胃炎、腸胃型感冒處理。家長若觀察到孩子變成右下腹痛,肚子一碰就會痛、很硬,有腹膜炎的跡象,一定要趕快回診,醫師會做腹部超音波或電腦斷層掃描來協助診斷。
幼兒淒厲的反覆哭鬧 當心是腸套疊
另一個幼兒急症「腸套疊」則常發生在6個月到3歲間的嬰幼兒,孩子的腸子卡住腸子,有可能導致腸子缺血壞死,是非常痛的情況。小朋友通常是間斷反覆淒厲的哭鬧,難以安撫,腹脹、精神差、嘔吐,到後期會出現像草莓果醬的血便。若哭得很淒厲,反反覆覆呼天搶地的哭鬧,難以被安撫,一定要趕緊就醫找醫師做判斷,以免腸道壞死。
醫師運用腹部超音波可看到腸子卡在一起,治療則需會診影像科、外科,以灌鋇劑或是空氣的方式將腸子復位。必要時,會需要動手術把卡住的腸子解開。
不管是急性腸胃炎、急性闌尾炎或腸套疊都是需要緊急處置的情況。孩子的腹痛即使先前已經看過醫師,一旦家長覺得症狀有變化,或是過了一、兩天病情沒有好轉的跡象,就一定要再給醫師評估。建議給同一位熟知孩子狀況的醫師評估,較能看到疾病的進程,多做一些相關的檢查,千萬別掉以輕心。
請別錯過本期其他精彩內容…
- 【總編輯的話】減重、運動、戒酒,守護好心肝
- 嘉義市議員43歲肝癌驟逝 定期追蹤檢查 才能及早發現有效治療
- 美國女星於家中猝逝 傳曾動過換肝手術 換肝後需留意排斥與感染
- 飲食 + 運動 + 新藥 擺脫代謝性脂肪肝 找回好心肝!
- 新預測模型 可算出哪些脂肪肝病人是肝癌高風險族群!
- 脂肪肝可能讓肝腫瘤 在超音波下「隱形」 增加肝癌消融治療難度!
- B、C肝合併代謝異常 死亡風險與罹患肝癌機率大增!
- 愛心捐發票,幫助肝苦人
- 國內百萬人「暴飲」、飲酒年齡層下降 專家呼籲合法飲酒年齡應延至21歲
- 酒精無安全劑量、易成癮 酒癮治療復發率高 結合藥物與心理治療助戒酒
- 歐洲新版肝癌診療指引發布 台灣的肝癌診療現況又是如何?
- 【愛肝新樂園】剩下一根頭髮,你要吹哪一邊?
- 青壯年也要小心大腸癌! 大腸癌公費篩檢擴大升級
- 腸胃炎是病毒感染還是吃壞肚子?
- 肝爹信箱 有問必答
- 保肝列車首度前進臺東 「今年超了沒?」
- 肝基會奔赴偏鄉 為嘉義隙頂鄉親照亮健康之路
- 肝基會電訪關心B、C型肝炎病人追蹤現況 提升追蹤意願 守護肝臟健康
- 臺大吳明賢院長著書以醫弘道 何曉亮先生愛心響應購書 嘉惠醫學生傳承行俠仗醫
- 【請問好心肝】冠狀動脈疾病5問 吳造中教授 專業解答
- 【請問好心肝】肝硬化5問 陳健弘醫師專業解答
- 【請問好心肝】前列腺疾病4問 劉詩彬醫師專業解答
- 【請問好心肝】頭痛4問 劉冠吟醫師專業解答
- 【請問好心肝】便祕4問 洪芊慈醫師專業解答
- 【好心肝故事】肝癌病友陳怡君小姐 翻轉上一代諱疾忌醫觀念 定期追蹤,早期發現肝癌
- 好心肝門診中心擴建診間服務 亟需您的愛心襄助